河神·鬼水怪谈第十七章 行水丹取宝 · 1
一
在说“209号坟墓”之前,得先说“行水丹取宝”,因为这件事也跟粮房胡同凶宅有关,又出在“209号坟墓”前头,话说一九五八年大旱,怪的是一夏无雨,挖河泥闹出两条人命,当天郭师傅忙活完了,傍晚同丁卯蹬着自行车往家走,二人在路上说起下午遇到张半仙,听张半仙说粮房胡同凶宅里有宝,是白家祖上所埋,可那两间破屋四壁空空,几年前捉拿白四虎时曾挖地三尺,搜遍了犄角旮旯,也没见到出奇的东西,看来此事不足为信。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郭师傅和丁卯正在路上说着粮房胡同凶宅,忽然发觉身后有人,转头一看,见那人也蹬着辆自行车,是个卖杨村糕干的。
卖杨村糕干的小贩,不远不近地跟在二人后头,见他们回头,忙吆喝:“买糕干,热糕干,现做的杨村糕干,二位买不买糕干?”
丁卯干了一天的活儿,饿着肚子没顾得上吃饭,听到那小贩招呼,便停下来想买几块糕干。
郭师傅说:“这么热的天,又没有水,吃什么糕干,你嫂子在家做捞面了,咱们回家吃饭。”
丁卯说:“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不如先填补两块糕干。”
小贩见他们俩人停下,忙把糕干拿出来,用荷叶纸包好了递过去。
郭师傅接到手里觉得不对,问那小贩:“你不是说现做的糕干,怎么是凉的?”
小贩说:“凉糕干也好吃,下火的天,哪有人吃热糕干?”
杨村糕干是天津杨村独有的蒸食,以前进城卖糕干的全是杨村人,大都是乡下小伙子,个顶个的实在,收拾的干净利落,让人买着放心,糕干有现蒸的热糕干,里边有豆馅,撒几根青红丝,也有不带馅的凉糕干,绝没有人把凉糕干当热糕干卖,但是半路上遇到的这个小贩,听口音不像是杨村人,说话也不实诚。
郭师傅和丁卯是吃公门饭的,眼尖耳刁,搭话就发觉此人不对劲儿,起码没说实话。
小贩说:“两位别多心,我吆喝习惯了,今天卖的是凉糕干,一顺嘴说成热糕干了。”
郭师傅上下打量卖杨村糕干的小贩,问他:“你是杨村人?”
小贩说:“土生土长杨村人,祖上全是卖糕干的,你们尝尝我的手艺,吃一口能惦记一辈子。”
郭师傅又问:“你姓杜?”
小贩说:“你们到底买不买糕干,怎么还查上户口了?”
郭师傅说:“你也别多心,杨村糕干正宗传人姓杜,别家做的糕干都差点意思,所以问你姓什么,我们哥儿俩穷讲究,只吃杜记杨村糕干。”
小贩一听放心了,说道:“我姓杜,是正宗嫡传的杜记杨村糕干,你二位买几块糕干家走?”
郭师傅听出来了,卖糕干小贩油嘴滑舌,口中说的没一句实话,此人声称自己是正宗杨村杜记糕干,这番话或许瞒得了旁人,却瞒不过郭师傅,说到这又得插段书外书,交代一下杨村糕干的由来,相传在明朝初年,有个姓杜的绍兴人到北方安家落户,定居在杨村卖蒸食,杨村这个地方处在运河边上,那时候南粮北调,漕运民夫多达数万,都要在杨村歇脚打尖,因此小饭馆小饭铺特别多,漕运民夫大部分为南方人,爱吃大米,杜家为了适应民夫们的口味,用大米面撒白糖蒸成糕干,久而久之,形成了杨村糕干,当年巴拿马运河通航,举办万国品赛会,展销各国各地的土特名品,杨村糕干被选去参赛,获得了奖牌,从此名声大振,日军占领平津之后,大米是军粮,老百姓只能种不能吃,谁敢吃大米,一旦让日本鬼子发现,没二话,刺刀的给,杨村糕干一直是用大米面粉为原料,日军不让用大米,没办法只好拿玉米面代替,那就有名无实了,解放后恢复了传统制作方法,选用上等小站稻米,用水浸泡后晾干,碾成面粉,过细箩筛出来,加糖和面,使刀划线成块,上屉蒸熟,制成的糕干,柔韧细腻,清甜爽口,后来不止是杜记糕干,还有芝兰斋糕干,杜记专做带豆馅的热糕干,芝兰斋以凉糕干为主,在天津卫杨村糕干是很平常的东西,郭师傅和丁卯吃过见过,怎会不知道两者有别,这个小贩卖的明明是芝兰斋糕干,却说成杜记糕干,借着天黑以为别人看不出来,你这不是唬弄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