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从玄武门到天下长安大象贞观 第07章

查看目录    直达底部

便桥之盟定后,大唐与突厥之间表面上相安无事,然而暗中的较量却从未止歇。武德九年八月底,贞观皇帝李世民敕令十六卫府、十二军府各抽调二十名从军三年以上兵弁入内廷受训,名曰“御训”。让长安文武百官惶恐不安的是,皇帝竟然将训练地点设在了东宫显德殿外的广场上。九月初四,由萧瑀、封德彝领衔,三省宰相联名上奏,请罢御训。李世民当日便召百官入朝,宣敕曰:“朕待天下臣民以诚,天下人必不负朕;突厥大军南来,掠我州县,虐我百姓,兵锋直抵畿辅,此亘古未有之奇耻大辱也。故朕决意卧薪尝胆、整军经武,岂有惧谋刺而远天下之理?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

贞观元年十二月,奉命出使突厥的鸿鸬寺少卿郑元寿回到长安,上表曰:“突厥之兴盛,以羊马牲畜为标志。今突厥民饥畜瘦,此将亡之兆也。其内外离怨,诸部多叛,兵渐弱,臣算其败亡,不出三载……”

贞观二年元月初一,贞观皇帝李世民免去了一年一度的年筵,开承天门放百官入太极宫,在太极殿公议突厥事。太上皇李渊也意外地参与了此次朝会。

在朝会上,群臣纷纷上奏请击突厥,赵国公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独持异议,他道:“贞观元年之前,突厥岁岁犯塞,而朝廷未长出兵惩之;而贞观元年,突厥未犯塞,如此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所为也。如此蛮夷之族再不信朝廷,则突厥虽灭,边塞难安也……”

李世民斟酌再三,在请示了太上皇李渊之后下敕:“朕与突厥方盟誓不久,而即背约为失信,乘人之危而发大兵征讨为不仁;此时行天罚,虽胜亦非武。纵使其六畜皆亡,诸族皆叛,亦不可攻;非待其有罪,朕不罚也……”

事后群臣议论纷纷,一致以为皇帝之所以决定不在这个时候发兵,政治考虑明显多于军事考虑。一者长孙无忌所言确实是谋国之言,二者朝廷此刻的军事准备确实还不够充裕。皇帝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突厥,而是周边大大小小十几个夷邦,大唐若要一一荡平这些外族,消耗必大,这与皇帝偃武修文的本意背道而驰。要宾服四夷,德化怀柔的手段是不可或缺的,要保证这样的手段能够有效,就必须注意维护军事行动背后的道义基础。

尽管李世民没有趁此时机发兵平灭突厥,但相应的军事行动却一步紧似一步。贞观二年,趁突厥内乱之机,唐廷以霍国公柴绍为元帅,以右骁骑大将军薛万均为副元帅,发马步军八万奇袭朔方,仅半月时间便迫使梁师都麾下大将军李万宝来降。随后薛万均率万骑迂回统万城,抄了梁师都的后路,也切断了突厥大军南援的必争之道。柴绍则率唐军主力包围朔方城,围城二十余日,梁师都外援断绝,为部将所杀,朔方遂破。

贞观二年年末,突利可汗领地内薛延陀、回纥两部落反,突利出兵平叛,反为所败,单骑逃往颉利牙廷请兵。不料颉利竟将其关押十数日,并加以挞责。自此冒合神离的两位可汗终于公开决裂。突利后来回到自己的领地后,当即便斩了颉利的使者,其后颉利数次向其征兵,突利均不加理睬,却暗中向唐廷上表,表示愿意归附。

贞观三年八月,代州都督张公谨上表言突厥之可胜,表曰:“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早,糇粮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

九月初一,贞观皇帝发布任命敕,以南阳郡公兵部尚书李靖为河西道行军总管,以代州都督张公谨为行军副总管,发大兵五万征讨突厥,此次抽调的是在洛阳集训多年身经百战的玄甲军,其锋锐彪悍,天下莫有能抗。仗打到九月,颉利麾下九名俟斤率三千骑来降,十月,拔野古、仆骨、同罗、奚酋长等部落纷纷来降,进击颉利的外围障碍基本上被扫清。

十一月,颉利以大唐背约为借口,发兵进犯河西,肃州、甘州两地守军在刘弘基节度之下鏖战月余,终于击破了来犯之敌。至此,突厥牙廷的影响力被压缩在定襄郡周围不大的一片地域内,来自大唐西面、西北、北面等几个方向的军事威胁均被消除,与突厥决战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贞观三年十一月十四,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设中朝,向文武百官宣示颉利十大罪状,当即任命并州都督李世勣为东路行军总管,左骁骑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并州军八万北渡滹沱河,经博陵、雁门、马邑三郡进击襄平;兵部尚书检校中书令李靖为西路军行军总管,霍国公柴绍为副总管,率六万精兵由灵州出塞,经朔方、榆林向襄平方向进击。东西两路大军共计十四万人马,都是从大唐军中精选出来征战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兵。为保障此次军事行动的后勤粮秣,李世民下敕由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领衔组建了北征行台,专办大军粮秣供给事宜,尚书省户部自尚书以下堂官、兵部自侍郎以下堂官、中书省兵房舍人、门下省兵科给事中均在行台轮值办公,凡涉及北征大军所需人、财、粮、物,从兵部上呈表单到三省五花判定再到皇帝正式敕旨发出,前后竟不超过一个时辰,如此效率,自三省定制以来尚属首次。

十一月底,西路军在榆林以北以优势兵力击破颉利一部,斩首万余。李靖当即代唐廷向北面盘踞的突利可汗发出劝降敕,十二月初八,突利可汗率五万部众自缚请降。初十日,东西两路大军在定襄以南马邑会师,十四万大军随即展开,李世勣在桑干河北岸一月之内连续击破突厥四个游骑部落,俘获两万余人、羊马近五万头。

十二月底,由霍国公柴绍亲自护送抵京的突利可汗在东宫显德殿向大唐贞观皇帝李世民递交了降表,称:“臣本域外之民,自此归服王化,永为天子藩屏,使朝廷不复北忧!”。李世民对突利归顺大唐的大义之举大加赞赏,在设宴以叙兄弟之谊的同时,正式以敕书形式册封其为突厥可汗,享郡王俸禄,食邑五千户,赏金千两,帛百匹,牛马三万头,将五原周围方圆三百里赐为其游牧场所。

在厚待突利可汗的同时,李世民下敕给前线的李靖、李世勣两位统帅:“卿等宜乘胜追击,克复定襄,擒颉利收北地归朝奏捷,天下自此长安!”,同时明敕两路大军合兵,以李靖为总管,李世勣为副总管,薛万均为长史,并授李靖兵符节钺,有便宜行事临机决断之权。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轻骑,自马邑出发向北,悄悄绕过了正面突厥大军的防线,不眠不休连续行军三昼夜,于正月十一突然出现在定襄城南八十里的恶阳岭。这支骑兵人数虽少,却公然高擎“大唐兵部尚书定襄道行军总管李”的大纛,招摇过境,以不可挡之势连续击破数股突厥游骑侦骑。

颉利可汗不意李靖大军猝然而至,一日数惊,惶恐不安。他料得李靖以唐廷宰相北征大军统帅身份敢于率孤军深入腹地,必是唐已倾全国之力来攻,前方突厥诸部均已被歼或陷入苦战,惊慌失措之下不及详查,仅率百余亲兵逃出了防务空虚的定襄。李靖趁机轻松攻克定襄,生俘寄居于此的前朝隋炀帝皇后萧氏及皇孙杨政道。

就在李靖轻骑奔袭定襄的同时,李世勣率一万骑兵字云中郡出击,在白道设伏,将刚刚收拢兵马意欲再战的颉利击溃,颉利数日之内在自家腹地内连败两阵,不知唐军究竟来了多少军马,仅率数百骑仓皇北窜,最后总算在帻口站稳了脚跟,再设牙廷。

然而牙廷虽设,颉利与麾下各部之间的联络均被唐军打断。眼见唐军将十余万失去统一指挥节度的突厥大军分割包围在定襄周围逐一聚歼,颉利又是心痛又是恼怒,为了争取时间求得一线喘息之机,他遣使乘快马星夜向长安发出了求和降表。

贞观皇帝接到颉利请降表章,连夜召集重臣廷议。廷议中文武臣僚发生了激烈争执,以淮安郡王太常寺卿李神通、河间郡王李孝恭、梁国公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王珪、秘书监参预朝政魏徵为代表的一派势力主张接受颉利归顺,封其于榆林之北以制衡突利;而以江夏郡王左金吾卫大将军李道宗、赵国公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侯君集、大理寺卿参与朝政戴胄为代表的一干臣子则主张乘胜追击,不给颉利以喘息恢复之机,总揽征北粮秣事的尚书右仆射莱国公杜如晦病重,未能参与廷议。

李世民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召突厥使臣上殿,严厉斥责颉利可汗背盟不义残民弃友十大恶状,同时允其归顺,召其来朝待罪。他当殿任命武德旧臣唐俭为鸿胪寺卿、出使突厥使臣、假节钺。翌日,风烛残年的唐俭在一队唐军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与突厥使臣一起赶奔千里之外的突厥牙廷宣示大唐皇帝敕旨。

然而令大臣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唐俭一离京,皇帝似乎便把这个茬忘了,绝口不再提起此事。就是朝堂之上有臣子提及,皇帝也往往将话头岔开,顾左右而言他。更加令臣子们纳闷的是,皇帝竟然连一道暂缓进兵的敕书都不给前线发出,似乎完全忘记了前方还有十四万大军在等待着他的最后命令……

……

李靖在中军大帐门口跺了跺脚,又跳了几下,将浑身上下的积雪抖落,又左右扭动了一下被冻得僵硬的脖子,这才迈步走进了大帐。

偌大的中军帐内鸦雀无声,定襄道行军副总管并州都督李世勣长身站在中央,大大小小十几员将弁负手跨步立在两边。李靖一进来,众将齐齐抱拳行军礼:“参见大将军!”

李靖摆了摆手,直截了当地问李世勣道:“长安那边有消息过来么?”

李世勣抬手抱了抱拳:“大将军辛苦了,朝廷至今没有只字片语发来,倒是下个月的粮草按时运了过来,半日也未曾迟延!”

李靖走到帅案后坐下,口中哈着白气说道:“钦使那边有消息么?”

李世勣点了点头:“唐俭大人的侍从几个时辰之前到大营报信,言道颉利已然答应随他赴长安面圣请罪,只是目下辖境内头绪繁多,需少待几日方能上路。这几天颉利以及突厥各部落首领特勒勋族每日均陪同天使夜宴,款待甚欢!”

“扯淡!”李靖低低骂了一句粗话,抬头问道:“定方,道路打探清楚了么?”

苏烈大步出列,拱手躬身答道:“回禀大将军,打探清楚了,往颉利牙廷共两条路,由此直向西北的大路有两万多突厥骑兵巡曳把守……”

“两万多?到底多多少?”李靖皱着眉头问道。

苏烈脸上一红,硬着头皮禀道:“风雪实在太大,我们的斥候又不能靠近,未能确实祥知……”

李靖无奈地摆了摆手:“另外一条路呢?”

苏烈迟疑了一下道:“另外一条是小路,可直插帻口之北,只是需要穿越阴山之脊,人马本来便难以通行,现下大雪封山,走起来便更加困难了!”

李靖听毕,半晌方淡淡说道:“我们困难,突厥就不困难么?这条路既然在,我们便能过去……”

李世勣眼中闪过一丝讶色,语气平缓地开言问道:“大将军决意要用兵了?”

李靖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叹道:“我们拖不起呀!十几万大军,每多停一日便要消耗掉二十万斤粮食。中原刚刚从几十年一遇的大饥荒中患过一口起来,皇上此番是拿出了全天下的家底供我们扫北之用,从去年十一月至今,这仗打了将近四个月了,好不容易有今天这么一个局面。如今大雪封境,大军调度机动极为不便,将士们冻伤的好多,再这么不死不活地拖下去,真要把全军的士气拖没了,就不是我们饶不饶颉利的事情了。颉利若肯放我们平平安安返回中原,你我便要叫一声侥幸了!”

李世勣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药公,你要三思而行才好。皇上虽说一直未曾明敕我们罢兵,可是目下唐俭就在颉利牙帐之中,名为天使,实际上也可以视为人质。他是太上皇时的元老重臣,侍奉三朝之人,我们这边发兵倒不打紧,若是一个不慎伤了他的性命,这个责任,你我恐怕担待不起……”

李靖认认真真听完了他的话,叹了口气道:“懋功,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可是你我如今身在前敌,敌情瞬息万变。我们虽说打散了颉利的指挥节度建制,但各处突厥游骑并未被彻底消灭,敌人主力尚在。颉利在这个时候讲和,摆明了是缓兵之计,这段日子仅我们截住的知会各部落族众归建的传令骑便有十几起,或许还有我们不曾截住的。颉利狡猾多智,不把他彻底打垮,他万万不会诚心归顺。我们若是拖延耽搁贻误了战机,不仅钦使性命不保,便是我们现下统帅的这十四万人马,能有一半活着回到长城以南便不错了!只要我们打垮了颉利,他求我们饶命还来不及,又怎肯残害唐大人性命?对这些化外蛮族,礼义廉耻不管用的,他们只相信实力,只要你有实力,他们便会跪在你的马前,认你为主人!”

苏烈抬起头想说话,嘴唇动了动,却又咽了回去。

李靖摆了摆手:“有什么想法尽管说,不要欲言又止的!”

苏烈小声道:“话虽如此说,大将军,这毕竟太冒险了,突厥人凶狠狡诈,又历来顽劣。万一他们恼将起来,真的害了唐大人性命。纵使得胜回朝皇上不追究大将军的罪责,御史们却是万万不会放过大将军的!”

李靖沉思了一阵,冷然道:“唐大人的性命重要,全军十几万将士的性命更加重要。我是北征大军主帅,现在想的是此次扫北的整体胜负之事,万不能因为一个钦使便坐失战机。将在外君命尚且有所不受,何况唐俭?我决定了,这个局面不能再拖下去,我们须即刻发兵直捣帻口。此事由我决断,令由我出,自然不要你们负责任,我是皇上任命的持节钺大总管,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李世勣哈哈大笑道:“笑话,你李药师敢担责任,难道我徐懋功便是没有脊梁骨的软汉子么?既然你决定了,自然是我们两人一起下令,你若把我这个副帅撇在一旁,我可不依!”

李靖笑了笑,也不再多说,简要说道:“还是老章程,你带主力向大路佯攻,吸引颉利和突厥主力的注意力,我率一万精骑,带足二十天的口粮,由小路穿越阴山,直插帻口。”

“不行!”李世勣干脆利落地驳回道,“你是大军主帅,又是朝廷宰相,不能再涉险了!这一遭咱们换一换,我率军奔袭,你来率主力正面佯攻!”

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道:“你今年已近花甲之年,我却刚刚四十冒头,无论怎么说,奔袭这种苦差事都应由我来才对!”

李靖板起面孔道:“懋功,不要再争了,冰天雪地大军远袭,主帅不在军中,将士们哪里来的士气?这是我的将令,不是和你商议!”

他冷冷扫视了一眼帐中的将军们,缓缓道:“此番是天下太平的最后一战,如若不胜,我李靖上辜圣上隆恩朝廷厚望,下负苍生托付将士期盼,自无面目再回中土。诸公用命,则此战便是我们晋侯封公的最后指望,诸公懈怠,这冰天雪地万里化外便是我们的埋骨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