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奇旅(故宫三部曲)第十六章

查看目录    直达底部

  第十六章 李石曾国会陈词再启博物院 冯玉祥北京政变呈现新转机
 
  1924年10月23日清晨,北京城的市民从睡梦中醒来,一切如常,但一出门便惊讶地发现,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军人,而这些军人似乎与以往的军人有所不同:佩戴白色臂章,上面写着“誓死救国、真爱民、不扰民”,纪律严明,文质彬彬。人们这才意识到,北京城内一定又发生了变局。
 
  这便是被后人所称的“北京政变”。这场政变开始时倒也无多大影响,而政变后发生的事情震惊天下。
 
  发动这场政变的核心人物是冯玉祥。
 
  建福宫的大火虽然熄灭了,但紫禁城内上演的一幕幕复辟闹剧和一桩桩偷盗丑闻还在继续,甚至愈演愈烈。
 
  李石曾极为愤怒,把沈兼士、吴瀛、李宗侗叫来家中,商议对策。
 
  李石曾对他们说:“这次建福宫大火,引发了人们对小朝廷的极端反感,我们应当抓住这个契机,发动民众驱逐溥仪出宫,彻底清除清王朝的残余势力。”
 
  沈兼士则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现在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发动民众,而在国民政府。自民国诞生之后的十余年间,几乎历任的总统都在袒护着这个小朝廷,并在暗中藕断丝连,甚至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怂恿和支持着这个小朝廷。所以,我认为,现在还是要设法让国民政府下决心取消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把溥仪赶出紫禁城。”
 
  “这是你的一厢情愿。”李石曾说,“现在民国政府上至总统下至各级官僚,整日忙于争权夺利,既无心思去看管这个小朝廷,更不愿得罪这个小朝廷,有时还拿这个小朝廷作为自己的一张王牌。现在要指望民国政府主动取缔这个小朝廷,恐怕是白日做梦。”
 
  吴瀛认为:“要让民国政府主动出来取缔这个小朝廷,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得想个办法推动一下,不能坐视不管。”
 
  “老办法,组织学生请愿。”李宗侗提议说。
 
  李石曾说:“光靠老办法不行,指望民国政府也不行,我觉得利用国会这个讲坛,呼吁一下,对政府施加点压力,倒也未尝不可。”
 
  “这不失为是一条路子。”沈兼士说,“石曾,你是国会议员,利用你这个身份,上书国会,促使国会讨论并形成决议,也许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吴瀛进一步分析:“可以试试,但现在的国会,完全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想让它起多大作用是不可能的。我建议,死马当作活马医,多管齐下一是上书国会,二是上书总统,再就是组织请愿活动,形成一定的声势和氛围不管如何,起码对这小朝廷是一种压力和打击。”
 
  “好吧。”李石曾说,“你们可以在学校先做一些宣传发动工作,待时机成熟后再组织请愿活动。我会抓紧把报告写出来,并争取蔡元培等的支持,尽快递交上去。”
 
  李宗侗自告奋勇道:“这样吧,为了抓紧时间,上书稿我来执笔,你们现在就把内容说一下吧!”
 
  “这也好。宗侗文笔好,出手也快,就让宗侗写吧。”沈兼士提议道。
 
  李石曾见李宗侗热情如此之高,也有意让他锻炼一下,便高兴地说:“那太好了,我本来最近也是忙不过来,今天趁兼士、吴瀛在这里,可以一起来讨论。”
 
  “还是石曾兄来谈吧,我可说不好。”沈兼士谦虚道。
 
  “好吧,我先谈,你作补充。”李石曾接着论述道,“当时确定的优待清室条件,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不过是过渡方案,权宜之计。即使按照这个优待条件,小朝廷也不能在紫禁城长期住下去,随时可以搬出去。现在早已过了‘暂居’的时限,应当从速将小朝廷赶出紫禁城。”
 
  沈兼士补充道:“更加不能容忍的是,自民国诞生之后,溥仪的小朝廷在优待条件的保护下,得以在紫禁城中继续生存,帝号也被保留。本该顺应时代之潮流,遵守民国之宪法,但在这十余年间,紫禁城内不是上演一幕幕复辟闹剧,就是发生一桩桩偷盗丑闻,既不利民国政权的巩固,又对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造成破坏。对于这样的小朝廷,根本没有保留之必要,应当彻底清除之。”
 
  “是的。小朝廷一天不清除,复辟势力就一天不会安宁。”李石曾说,“一直以来,无论是散落各地的遗老遗少,还是存在于海内外的复辟势力,与紫禁城内上演的复辟闹剧遥相呼应,他们共同的希望所在,就是这座象征皇权的紫禁城和城中逊位的皇帝。所以,要巩固中华民国的政权,巩固民主共和的政体,就必须从根本上铲除复辟帝制的祸根。”
 
  “其实,理由不言自明,关键是要促使政府下决心采取行动。”吴瀛说,“这个行动必须果断,不留后遗症,建议政府实施三个取消:一是取消清廷,二是取消帝号,三是取消优待条件。”
 
  “对!”李石曾说,“除了这三个取消,我认为在上书中应再提筹办博物馆的事,把内廷彻底改造过来,使整个紫禁城变成民众共享的文化场所。”
 
  他们谈得非常充分,意见较为一致,最后,李石曾嘱咐李宗侗将谈话内容加以整理,力争有理有据,以打动国会和总统。
 
  是夜,李宗侗奋笔疾书,就把上书稿写了出来,次日交给了李石曾。李石曾当即作了修改,一份交蔡元培转呈总统,一份由他自己递交国会。
 
  总统那里,果真是石沉大海。而国会这边,在李石曾的据理力争下,很快提到大会讨论。
 
  李石曾在会上作了提案发言,虽然有预先准备好的发言稿,但李石曾脱开稿子,即兴演讲:
 
  “各位代表:
 
  “现在是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民主共和的时代!
 
  “现在是一个什么国家,是一个建立十余年的中华民国!
 
  “然而,在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国家,紫禁城里却还存在着一个封建时代的小朝廷;在小朝廷里却还存在着一个享有特权的小皇帝。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笑吗?可笑!可我们笑不起来。为什么?因为这个小朝廷僵而不死,这个小皇帝退而不废。
 
  民国国会会场
 
  “自民国十余年来,这个小朝廷的复辟活动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袁世凯称帝,小朝廷推波助澜;张勋复辟,小皇帝再登帝位;国家内战,遗老遗少奔走呼号,蛊惑人心;复辟势力蠢蠢欲动,暗中串联,拉帮结派,勾结国内外反动力量,试图推翻中华民国,复辟封建帝制。
 
  “就是这样的小朝廷,民国政府却每年给它支付四百万银两,任其使用让其挥霍。更令人发指的是,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生活奢侈挥霍无度,为弥补经费之不足,任意动用宫中国宝抵押贷款,不仅如此,还偷盗宫中文物进行出卖,以至发展到偷盗成风,大量文物流失,最后竟然为掩盖偷盗真相,纵火烧毁建福宫,使无数珍贵文物和近十处宫廷建筑毁于一旦。
 
  “面对紫禁城内上演的一幕幕复辟闹剧,一次次令世人震惊的事件,我们不禁要问,还有没有必要保留这个小朝廷?还需要保留封建王朝的帝号吗民主共和的新时代为什么不彻底清除这些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封建残余?……
 
  “说得好!”
 
  “说得对!”
 
  台下有人高呼起来,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掌声中,李石曾继续激情演讲道:
 
  “谢谢大家的掌声。我还要告诉诸位,现在不仅小朝廷继续着它的复辟之梦,甚至仍然在封官授爵。同时,与紫禁城内上演复辟闹剧相呼应的还有紫禁城外甚至于海外的复辟势力,他们的希望之所在,便是这座皇权象征的紫禁城与城中逊位的皇帝。
 
  “紫禁城外还有许多人在为帝制复辟日夜奔忙,密陈大计的遗老遗少们散布各个角落,能量更大的则在海外奔走,他们打着中华帝国宪政的招牌,在国内外积极活动,拥有相当雄厚的资金和众多的信徒,而且与小朝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在给溥仪的奏章中深深自得地吹嘘说,他们在海外成立了中华抵制宪政党,已拥有10万党员和五家报纸,在海内外可以做到一呼百应。
 
  “可见,复辟活动和复辟势力是何等的猖狂!虽然复辟帝制的活动不像有些人的梦话那样具有声势与实力,但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等闲视之。如果让小朝廷任其存在,复辟势力就不会消亡,民国就不得安宁。
 
  “因此,我再次呼吁国会通过一项决议,立即取消优待条件,取消帝号,取消清室,把小朝廷从紫禁城中赶出去,并将紫禁城改造成对外开放的博物馆,绝不给小朝廷留有任何后路!
 
  “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把皇宫变成博物馆,世界上早有先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在法国革命胜利后就改造为法国历史博物馆。这一改变,决不是简单的名称与用途之改变,其意义非凡,象征着国体和政权的变局,而且并不仅仅是一种象征,而是实实在在推动着共和观念和体制的确立。什么叫共和?就是自由、平等、博爱嘛!就是人民能够真正享受其天赋的权利!试想,把皇帝赶出紫禁城,把紫禁城变成人民可以自由出入的博物馆,这样的改变,这样的意义,这样的效应,该是多么大啊!”
 
  李石曾话音刚落,场内又一次报以热烈掌声。
 
  紧接着,一名叫李燮阳的议员登台慷慨陈词,详尽列举了小朝廷于国于民的严重后果,提议政府迅速取消清廷,清理紫禁城,以彻底铲除复辟封建帝制的祸根!
 
  随后,许多议员纷纷登台,表示支持李石曾的提议。但也有个别议员在会上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优待条件是民国政府对外公开承诺的,如果取消会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大会用表决的方式,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让溥仪搬出紫禁城的决议,敦促政府组织实施。
 
  然而,国会的决议并没有得到总统的重视,过了好多天后,总统才在李石曾的上书上批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意见:“请政府再议。”
 
  政府总理接到总统的批示,不知是什么意思,便召开政府会议进行讨论。
 
  政府内阁成员姗姗而来,个个无精打采,等到上午十点,会议人员只到了半数,总理只好宣布开会:“今天的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就是讨论一下溥仪出宫之事。”
 
  一听说这个议题,到会的人都毫无表情,似乎不感兴趣。
 
  总理看大家没有反应,又说:“大家知道,前不久国会有个决议,要民国政府立即取消优待条件,取消帝号,取消清室,总统也已有个批示。”
 
  “批示?”有人阴阳怪气道,“有批示还讨论啥,就按总统的批示办就是了。
 
  “为何不把总统批示先传达一下?”有人问道。
 
  “当然要传达的。”总理说,“不过,总统的批示很简单,就是一句话:请政府再议。”
 
  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什么再议,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嘛!”
 
  “我理解,可能是国会议过了,再让政府议一下。”
 
  “我们怎么议啊?总统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见嘛。”
 
  “总统既然批示政府再议,说明已基本认可了。”
 
  “我看恰恰相反,总统对国会的决议不认可,所以要让政府再议,不然直接让政府执行便是了。”
 
  “有道理,总统不同意国会的决议,但又不好直说,所以只好让政府再议。
 
  “总统不好说,政府更不好说,我看不用讨论了。”
 
  总理听着大家的议论,不置可否。大家议论了一会儿,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会议出现了冷场。
 
  坐在后排列席会议的李石曾急了,便站起来说:“总理,我可否发个言?
 
  总理抬头看了一眼李石曾,略显不快道:“这是内阁会议,就用不着你发言了。”
 
  “我建议可以让李石曾先生发个言。”教育总长易培基对总理说道,“他是国会议员,既然让其来参会,就应让其发言。”
 
  总理虽然心里不愿意,但也没有表示反对。
 
  李石曾便说道:“这次国会作出的决议,是有充分理由和依据的。”
 
  李石曾刚开始说,就有人出来顶撞道:“有什么依据呢?依据应当是民国政府定下的优待条件。”
 
  “不对!”李石曾反驳道,“优待条件只不过是个临时协议,并没有写进宪法不具备法律效力。退一步讲,即使优待条件现在仍然有效,那上面明明写的是逊帝溥仪‘暂居’紫禁城。这‘暂居’已经十余年,早就过了期限。”
 
  “那早不提晚不提,为何到现在才来提出这个问题?”此人态度强硬道。
 
  “这个问题早就提出来过,据我所知,许多人向国民政府提出过这个意见。李石曾见此人不再言语,也就平缓地说道,“之所以现在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小朝廷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长期存在下去,其危害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这里我着重指出三点:一是随着溥仪年岁的增长,其复辟的野心在迅速膨胀,宫内王公旧臣更是促其重登帝位,早日复辟;二是社会上的复辟势力加快了复辟的步伐,不仅筹集资金、制造舆论,而且深入军队之中展开工作,公然叫嚣‘帝制适合中国,民心同福帝制’,‘一旦有令,军队便可起事’;三是小朝廷挥霍无度,开支巨大,不仅把政府供给资金用个精光,而且把宫中物资任意变现,甚至偷盗宫中文物出卖,以致酿成建福宫火灾之大祸。因此,解决小朝廷问题迫在眉睫,决不能拖而不决。总之,这小朝廷是共和之死敌,民国之心腹大患。本来现在是民国,是共和国,可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的东西?这个问题不解决,专制复辟就是必然的,国会就是摆设,政府走马灯似的,而共和国实际上成了一个泡影!”
 
  “我完全同意李先生的意见。”有人站起来支持李石曾,情绪激昂地说,“是到下决心的时候了。小朝廷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不把这个复辟帝制的祸根彻底拔掉,民国政府不得安宁,民众也不会答应。”
 
  “不见得。”有人还是力保小朝廷,说道,“小朝廷留在紫禁城有利有弊,现在看来是利大于弊,一来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皇帝总有心理上、情感上的依赖,同时也体现中国人的宽容之心;二来优待条件是对外公布的,中国人是讲诚信的,不能说变就变。所以我主张此事应谨慎处之,切勿轻举妄动,造成被动局面。”
 
  “要说被动,越拖越被动。”有人反驳道,“我早就提出过把小朝廷赶出紫禁城,但总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如果及早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至于让这个被推翻的小朝廷长期兴风作浪,危害民国。”
 
  主持会议的总理心里很不愿意管这个烫手的山芋,见大家争论不休,就顺水推舟说:“既然大家意见不一致,今天就不再讨论下去,把这个问题先摆一摆,以后再议。”
 
  闻之,内阁成员们顿感放松,都赞成把这件事搁置一下再说,唯有易培基当场提出:“能否请总理再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老是这样不了了之,总不是个办法。民国政府当有一个明确的态度,给国会一个交代,否则就会有政府抵触国会之嫌。”
 
  “培基,你言重了!”总理陡然变脸道,“我们政府不是简单表个态的问题表了态就要去执行的。不像国会,他们可以通过决议,不需他们去办。这个事不是那么容易办的。再说总统只是叫我们议一议,并没要求我们决议,更没要求去办。”
 
  李石曾听总理这么说,很是不满,厉声说:“总理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是受国会委派来督办的。政府应当按照国会的决议去办!”
 
  “哼,什么国会决议!”总理的态度也强硬起来,“国会有权决议,就自己去办,我们政府办不了!”说完,气冲冲地收拾桌子上的材料,拂袖而去。
 
  就这样,会议不欢而散。
 
  北京政变
 
  就在这次政府会议的第二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了。
 
  1924年10月23日清晨,北京城的市民从睡梦中醒来,一切如常,但一出门便惊讶地发现,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军人,而这些军人似乎与以往的军人有所不同:佩戴白色臂章,上面写着“誓死救国、真爱民、不扰民”,纪律严明文质彬彬。人们这才意识到,北京城内一定又发生了变局。
 
  这便是被后人所称的“北京政变”。这场政变开始时倒也无多大影响,而政变后发生的事情却震惊天下。
 
  发动这场政变的核心人物是冯玉祥。
 
  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巢县(今安徽巢湖市),生于直隶青县(今属河北沧州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首领、爱国民主人士,蒋介石的结拜兄弟。15岁时正式入伍,在直隶练军中充任正兵。20岁时离开直隶练军,改投袁世凯,成为武卫右军左翼步队第三营左队右哨第六棚正兵,后从排长升为连长,28岁时升至管带(营长)。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滦州起义,历任北洋陆军第16混成旅长、第11师师长、陕西与河南督军及陆军检阅使等职。
 
  据说,冯玉祥在1913年任左翼第一团团长兼第一营营长时,驻防北京齐化门(今朝阳门)。这里距基督教美以美会的亚斯亚斯立教堂很近,由刘芳牧师介绍,冯玉祥加入基督教,并试图用基督教义驾驭军队,故人称“基督将军”。
 
  冯玉祥在当时的北洋军阀系统内,是一位具有一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意识与社会正义感的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辛亥革命时,他参与发动了滦州起义,任起义军参谋长,并向天津进兵,强烈要求推翻清朝帝制。
 
  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封他为“男爵”。冯玉祥认为这是对他莫大的侮辱,曾誓言:“不铲除袁贼,不推翻帝制,就对不起滦州起义弟兄。”张勋复辟时,冯玉祥率讨逆军第一梯队由廊坊直捣北京,曾令炮轰紫禁城,后由于段祺瑞力阻,未能如愿。冯玉祥愤恨地说,若不是溥仪还留在紫禁城,哪有今天的乱子!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又发生了北洋军阀内部的直皖战争。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赶走了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假惺惺地拥戴黎元洪复总统位,而北京政府的军政大权却实际掌握在曹锟、吴佩孚手中。1923年6月,他们又逼走了黎元洪。10月,曹锟以5000银元一票的价格,收买国会议员590人,当选为大总统,遭到国人的强烈反对,孙中山下令讨伐曹锟,并电请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一致行动。1924年9月,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
 
  冯玉祥与吴佩孚早有怨恨,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立有战功的冯玉祥,虽被升为河南督军,却事事受吴佩孚节制,后又被夺去督军之职,只落个陆军巡阅使的虚名。吴佩孚飞扬跋扈,更激起冯玉祥的反直决心,遂与关系极深的胡景翼、孙岳结成反吴三角同盟。
 
  直奉战争开始后,在热河的直军第二军王怀庆部屡战屡败。10月11日,吴佩孚亲率第三师精锐急赴前线指挥。这时,冯玉祥已与段祺瑞派来的代表至滦平,共同与奉军李景林部秘密协议停战,奉军遂从热河、赤峰开往山海关战场,使直军连遭失败。
 
  直奉战争
 
  冯玉祥见时机已到,不容再缓便突然倒戈,当即令十一师二十二旅旅长鹿钟麟自密云兼程急行军六百里抵达北苑,晚上8时整向北京城进发,12点抵达安定门。卫戍军副司令孙岳命令士兵大开城门迎接。冯军行动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夜之间便接收北京城防,抢占了电报局、电话局、车站等重要机关,切断了全城电报、电话线。鹿钟麟旅长接收了总统府卫队的武器,派兵在总统府和政府机关等要害部门、使馆区警戒。
 
  与此同时,冯玉祥也率部兼程回京,于23日与胡景翼、孙岳等联名通电主张停战言和,呼吁各方对一切政治善后问题“会商补救之方,公开更新之局”25日,冯玉祥宣布将所辖军队正式改组为中华民国国民军,自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孙岳任副司令兼第二、第三军军长。冯玉祥公开表示国民军誓为国为民效劳。
 
  随后,总统曹锟被软禁,并被迫签署命令,解除吴佩孚一切职务。吴佩孚企图力挽狂澜,但回天乏力,最终只得率少得可怜的卫队从大沽口乘船南逃。
 
  政变成功后,冯玉祥立即召集胡景翼、孙岳及主要将领和有关政客,在司令部开会,决定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并推黄郛组织过渡性内阁。
 
  10月31日,摄政内阁成立,由黄郛摄政,代行大总统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