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奇旅(故宫三部曲)第九章
第九章 两岸故宫文物如山皆为国宝 镇馆之宝价值连城堪称极品
镇馆之宝是博物院的灵魂所在,是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代表着博物院的地位和水平。那么,两岸故宫的镇馆之宝有哪些呢?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难,两岸故宫都没有正式评定过。为什么没有正式评定?不仅因为文物众多,许多文物的价值难分伯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知度的加深,每件文物的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不过,两岸故宫还是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或约定俗成的看法,确定了各自的“十大镇馆之宝”。
其实,两岸故宫文物的具体数目,严格地说,都还不完全准确,有待进一步清点。至于每一件文物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的也需商榷。两岸故宫的专家、学者一直都在努力弄清家底,成效卓著。
而在社会上,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国宝级文物,尤其是所谓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是博物院的灵魂所在,是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的综合体现,代表着博物院的地位和水平。
那么,两岸故宫的镇馆之宝有哪些呢?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难,两岸故宫都没有正式评定过。为什么没有正式评定?不仅因为文物众多,许多文物的价值难分伯仲,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知度的加深,每件文物的价值也在发生着变化。不过,两岸故宫还是通过非正式的方式,或约定俗成的看法,确定了各自的“十大镇馆之宝”。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先来看一下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吧:
书画之宝:《清明上河图》。此画为故宫书画代表作品,为张择端所作,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此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平复堂”。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人避祸到陕西,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从而使文物得以保全。
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
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此件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但并非简单地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
晋·陆机《平复帖》
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缂丝以其贵重而渐为皇家所垄断,现存传世缂丝珍品主要集中在故宫博物院。
宋·青玉云龙纹炉
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清·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玉器之宝:青玉云龙纹炉。此件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椟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此件为故宫珐琅的代表作品。元代出品,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此器釉质莹润,有的部分釉质呈玻璃般的透明状,珐琅色泽浑厚谐调,富丽典雅,是一件高水平的元代掐丝珐琅作品。唯其铜胆、象耳和圈足为后配。
陶瓷之宝: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此件为故宫陶瓷的代表作品。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商·亚方樽
清·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青铜之宝:亚方尊。此件为故宫青铜器的代表作品。高45.5cm,宽38cm,口径33.6×33.4cm,重21.5kg。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口内侧铸铭文2行9字:酗亚者后以大子尊彞。铭文大意: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尊传世较少。
钟表之宝: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此件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根据记录,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17世纪前,中国皇宫一直以铜壶滴漏计时。直至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两个西洋自鸣钟叩开了中国宫廷的大门。
清·金瓯永固杯
元·“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
宫廷之宝:金瓯永固杯。此件为故宫宫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cm,口径8cm,足高5cm,口边刻有回纹。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金瓯”寓意国家政权,取名“金瓯永固”则反映永远巩固地保持政权的一种愿望。它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大年初一)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当元旦子时,皇帝在养心殿,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倒入屠苏酒,亲燃蜡烛,提起毛笔写下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语。
漆器之宝:“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此件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但署张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是伪作。这件剔红盘,剔犀技巧精湛至极,是公认的张成的作品,是具有历史性的作品,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台北故宫曾举办过网络票选,希望观众通过网络投票方式选出最受欢迎
的十件文物。当时大众网络票选最受欢迎的文物结果,第一名正是辨识度最高的“清·翠玉白菜”。接下来是“战国·龙形佩”“元·大雁玉带饰”“清·院本清明上河图”“清·掐丝珐琅天鸡尊”“清·高宗夏朝冠”“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汉·玉角形杯”“清·杨维占雕沉香木香山九老”“清·竹丝缠枝番莲多宝格圆盒”。
此外,台北故宫也在网络上公布了专家版的“十大国宝”,入选的文物包括“西周·散氏盘”“宋·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清·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李唐万壑松风图”“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南宋·国子监刊本《尔雅》”“清·藏文大藏经”“明·帝鉴图说”。
西周·毛公鼎
其实,“镇馆之宝”总是动态的。如今,大家比较公认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为:
西周·毛公鼎。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cm,系于清代末叶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五百个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前827)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
西周·散氏盘。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散氏盘高:20.6cm,腹深:9.8cm,口径:54.6cm,底径:41.4cm,重:21312g。盘上的铭文共357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矢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矢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西周·散氏盘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舛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扬,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祭侄文稿》行草墨迹,纵28.2cm,横72.3cm,25行,共230字。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
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此图是赵干的代表作。赵干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绢本水墨设色,纵25.9cm,横376.5cm。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苇叶树林,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波;渔人不畏天寒捕鱼,骑驴者缩
瑟前进,表现出江南初冬渔民和旅行的生活情况,绘景画人均极传神。图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
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此图历来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画面的落款隐秘地写在主峰左侧的一剑远峰之中。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此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富春山居图》,纵33cm,横636.9cm,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年),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后半卷则为《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为后者。
宋·汝窑莲花温碗
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清·翠玉白菜
北宋·汝窑莲花温碗。此碗呈十瓣莲花式,碗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贯连,圈足稍高,似未盛开莲花,线条温柔婉约,高雅清丽。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蓝,有细开片。全器满釉,圈足内底以五支钉垫烧,支钉点极细,支钉痕胎土呈灰黄色。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之纹饰及造型,随佛教之传入而盛行,而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广为各类器物所采用。莲花温碗,以其典雅造型,温柔不透明釉色,在传世不多之汝窑器中,更显珍贵。
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此盆为北宋宫廷御用瓷器,高6.9cm,横23cm,纵16.4cm,口径23cm,足径19.3×12.9cm,重670g,椭圆形盆,侈口,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宁静开朗,纯洁无纹片,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
清·翠玉白菜。此玉器为清朝永和宫的陈设器,相传为光绪的妃子瑾妃的嫁妆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纯洁,翠绿叶片上雕塑两只象征多产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孙。玉雕师运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的白菜。不幸的是这个最具人气的国宝遭到毁损,菜叶上面的螽斯左边一根须,断了一小节,约有一公分缺损。
纵观两岸故宫的镇院之宝,实为文物之精华,国宝之极品。
遗憾的是,这些镇馆之宝,原来本共存一处,如今却天各一方。有人设想,假如有一天,两岸故宫各自的“十大镇馆之宝”能放在一起展出,那将是何等的壮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