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奇旅(故宫三部曲)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院长互访开启两地交流破冰之旅 雍正大展打开两岸故宫合作大门
10月7日,位于台北市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备受瞩目。“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正在此闪亮登场。参与展出的机构除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外,还有上海博物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民间收藏。
一个故宫,两个博物院。一个甲子的政治风云,改变不了同根亦同源的文脉。两岸故宫藏品首次合璧展出,不仅是珍贵文物的重新聚首,更是两岸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深情拥抱。
那志良、单士元两位故宫老人终究没能实现在北京故宫再度相见的约定,他们在台北的聚会,也没有很快开启两岸故宫人员往来的帷幕。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之间仍然没有公开的人员交往和文化交流,各自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前行。
从马衡院长被调离故宫博物院后,吴仲超接任院长之职,从1954年到1984年,整整执掌故宫博物院30个年头。
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30年中,吴仲超主持建立了古建管理部和古建修缮工程队,充实加强了对宫殿建筑群的管理、研究、设计和修缮力量,改变了紫禁城内残破的面貌;对院藏数百万件文物、物品进行了彻底的清理、鉴别、分级并按文物类别建立了专库,建立健全了保管文物的规章制度,延聘文物修复和复制专家组建文物修复厂,对院藏万余件文物珍品进行了修复、复制;充实提高了宫廷原状陈列,开辟了历代艺术、书画、陶瓷、青铜、织绣、明清工艺等专馆陈列;为了发挥院内外专家在业务上的才智,先后组织“学术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绘画委员会”“保管工作委员会”“征集委员会”“处理非文物委员会”等指导业务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吴仲超尊重知识,尊重与爱护广大学有所长的知识分子。他曾风趣地说:“保护专家要像保护稀有动物熊猫一样。”他初到故宫即以高薪(当时实行实物制分配方式)从国家文物局文物处挖掘人才,将任业务秘书且有书画鉴定技能、曾于解放初被聘为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特约顾问的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聘为故宫书画研究部研究员。当时有人觉得这一标准定得太高了,吴仲超闻讯便语重心长地耐心解释说:“你们别往下降低标准了。这些人都是稀有生物,懂得古书画鉴定,博物院很需要这种人。”
在故宫博物院时,吴仲超常说,故宫需要一大批专家与业务骨干,否则这么大的博物院是办不好,办不下去的。为此,他对学有专长的专家特别尊重,既委以重任,又充分信任予以支持,使专家们能放开手脚施展才能。
他还从院外特地调来了从前长期在北京琉璃厂古董店从事古玩经营的原“悦古斋”学徒刘九庵、东四“敦华斋”业主孙瀛州、学徒耿宝昌等一批在鉴定书画、陶瓷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特殊人才,使他们在故宫文物整理和鉴定工作中发挥一技之长,并在待遇、职称等方面予以相应的照顾倾斜,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之边鉴定边传授,把鉴定经验教授给青年人,进而使事业后继有人,故宫可持续发展。
吴仲超、单士元于1984年10月同时离开北京故宫博物院领导岗位,转任顾问。之后,先后由吕济民、裴焕禄、谭斌等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他们为北京故宫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台北故宫博物院自1965年建成开院以后,总体上一直处于平稳发展之中。
1965年夏,由蒋介石亲自核定,调蒋复璁出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兼任台北故宫管理委员会常委。在蒋复璁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18年间,他十分重视对博物馆的科学规划,并建立文物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进行文物的整理、分类登记,举办各类文物展览,做好收藏鉴定、修复保养、寄存保管、文物捐赠、人才培养等工作,还出版学术刊物,开展国际交往、学术研讨、业务交流。他经常出国访问、考察,几乎踏遍世界各重要国家著名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从中取经借鉴,广泛接受海内外各界提出的宝贵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提高博物院的展览和管理水平。
蒋复璁不仅维护好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座崭新而宏伟的建筑,而且重视改、扩建工程。在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的直接关心支持下,曾由公家拨巨资新建了一座行政大楼。
蒋复璁还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朝各种历史文献、藏书,成立了一座“故宫图书馆”,向学术界提供各种宝贵的研究史料,并和台湾商务印书馆合作影印出版整套《文渊阁四库全书》1500册,向全球发行。以院内收藏丰富的清史史料,和“国史馆”合作,校注完成民国以来清史学之最大工程《清史稿校注》十五大册出版发行。
蒋复璁被后人誉之为“中国国宝的守护神”,可是他一生自诩是一个“图书管理员”。他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将创办时间不长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办成了世界知名博物馆。
蒋复璁
蒋复璁(1898—1992),字美如,号慰堂,浙江海宁硖石人,江南著名藏书家蒋光煦曾孙,是20世纪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192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6年,任北京图书馆编纂,负责中文图书编目。1930年,赴德留学,学成归国后出任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抗战期间,参与护送善本图书西迁工作。1940年,出任中央图书馆首任馆长。抗战胜利后,曾从戴笠手中收回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毛公鼎,又通过我国驻日军事代表团收回日军从香港劫走的珍贵古籍。1948年,奉命护送大陆善本图书赴台。1965年出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1983年元月,蒋复璁辞去院长后,时任中国国民党党史会主委的秦孝仪受命接任院长一职,直到2000年民进党上台,他才以80岁高龄退休,担任院长一职长达18年。
秦孝仪院长主政的这18年,是博物院的开拓期、快速发展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鼎盛时期”。
对于一座博物馆来说,摸清家底,将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典藏,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十分艰辛细致同时又是异常寂寞的工作。秦孝仪于1989年邀请40多位“身份立场超然,著有社会德望”的专家,展开藏品的全面总清点。经过两年的努力,清点完毕,除“老满文档”原已失落一页外,无一缺损,结果与原始清册著录完全符合,消除了外界对故宫文物数量与保存情况的忧虑。
秦孝仪常说,“故宫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动态的意义,除了博物馆向社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展示外,是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收藏体系。秦孝仪通过鼓励民间公私捐赠、编列预算购买、接受外界寄存等方式,达到丰富藏品的目的。
“典藏是看不见的事业,展览则为拥抱大众的工作。”正因为秦孝仪对于博物馆展览有独到的见解,展览主题构思特别强调“系统性编年展陈方式,依时代推移,展现文物之演变原委及历史文化显晦脉络,期使游观者获致进出七千年中国文化史‘时光隧道’之感兴”。在秦孝仪主导下,故宫展览在尊重历史性的基础上,发掘审美性与独特性,常设的商周青铜器、陶瓷、玉器、书画、漆器等基本陈列都是按这一思路展出的,使观众可以在历史长河中观察华夏文化成就。在打造基本陈列精品的同时,还办好专题展览,同时广泛应用现代资讯科技,辅以多媒体展示室或展览导引系统,提升展览层次,扩充展览内容。
秦孝仪
秦孝仪(1921—2007),字心波,湖南衡东县人。幼承家学,精通儒学经史,博览群书。上海法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深造,获人文科学博士学位。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他负责将“建国大印”从大陆携带到台湾,历任“总统府”秘书、“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宣组”副组长、“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1961年4月出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追随蒋介石20多年,并奉命记录了蒋介石临终前的口授遗嘱。1976年起,历任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教授、中国历史学会理事长、台湾“国家安全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总动员会”委员。1963年起,连续当选为国民党第九至十三届中央委员。秦孝仪在从政的同时,还致力于学术研究,一生著述甚丰。
秦孝仪不仅注重展览、出版方面的教育大众、传播文化的作用,还将推广历史教育活动列为院务重点工作。台北故宫是世界上最早提供外文及语音导览服务、最早引进志愿者提供免费导览服务的博物馆之一。院方还主动安排台湾中小学生及身心障碍团体有计划参观,开辟“活动与创意”儿童教室,组织文物展览至岛内各市县文化中心展出,让基层民众了解华夏文化成就。秦孝仪院长甚至还将文物展览送至监狱展出,以文化艺术教化犯人,开创博物馆主动于监狱展出文物的先河。
秦孝仪反复强调“针对藏品进行学术研究”,亲自主持大型研究计划,《故宫书画图录》《故宫藏瓷大系》《清代台湾文献丛编》等,体现了院藏文物的研究成果;共计71册的《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涵盖建国后大陆考古新发现,使故宫院藏研究更为深入与系统;15册的《海外遗珍》,按文物质地编辑,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夏文化珍宝尽入囊中;《故宫文物月刊》《故宫学术季刊》,是华夏文物爱好者和研究者必读之连续出版物,赢得广泛赞誉。
自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建成,改扩建工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秦孝仪在前任院长的规划基础上,进行了第三、四期扩建工程。三期工程涵盖新建行政大楼、提升安保等级、更新陈列室设施等三大部分,是最为重要的一次扩建。1995年又完成第四期扩建工程,在行政大楼一侧建设成一座现代化的图书文献大楼,使故宫收藏的大量珍贵图书文献有了专馆,方便学者阅览与研究。除扩建博物馆主楼外,还在院区左右两侧根据规划,启动建设“至善园”“至德园”,使故宫成为山中之院,林中之院,花中之院,园中之院,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园林式现代化大型艺术博物馆。
秦孝仪曾说:“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故宫。”他以颐养天年之龄接掌台北故宫,十八个寒暑“行也故宫,坐也故宫”,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宫廷收藏之博物院发展成为“民族博物院”“世界级博物院”,为日后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和人文精神基础,享誉海内外。
至善园
“九二共识”签署仪式
2005年10月,受湖南省博物馆邀请,秦孝仪在离开故乡半个多世纪后,终于回到了家乡,并在省博举办了“笔力诗心——秦孝仪诗文书法文房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原本就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运往台湾的,中国统一后台北故宫博物院应该物归原主,归还至北京故宫博物院,他也希望“一宫国宝分飞两岸”的状况早日结束。秦孝仪还表示,大陆人口多、人才多,文化昌盛,两岸应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中华几千年文化历史。
秦孝仪院长对于两岸故宫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良好愿景,终于随着大陆与台湾关系的不断改善而逐步实现。
198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台湾当局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为便于与海峡交流基金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九二共识”达成后,大陆与台湾的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与活跃。两岸故宫之间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项目一直没有启动。
周功鑫
周功鑫(1947—),籍贯浙江省。辅仁大学法国语文系学士,“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法国巴黎第四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历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秘书、编辑、展览组长、研究员兼组长等。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政治大学。2002年在辅仁大学成立博物馆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08—2012年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9年。
这年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率团访问北京。
这是1949年以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首次正式访问大陆,堪称“破冰之旅”。
周功鑫对这次大陆访问极为重视,做了精心的准备,并率领了副馆长冯明珠、书画处处长何传馨、文化营销处处长徐孝德、公共事务室主任苏庆丰、参事金士先等组成的庞大团队。
周功鑫院长的到访,受到故宫博物院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15日上午,周功鑫院长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的陪同下,参观了故宫,随后双方进行了友好会谈。
郑欣淼院长首先致辞表示欢迎:“今天我们在这里迎来的既是客人,又是亲人,说是客人,你们从台湾远道而来;说是亲人,你们与我们是‘两个故宫一家亲’。虽然现在是北京的冬天,是最寒冷的时候,但冰雪已经融化。随着周院长率团来访,两岸故宫终于认亲结对、携起手来了。”
接着,周功鑫院长讲话,她说:“正如刚才郑院长所说,我们这次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既感到陌生又觉得亲近,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又有久别重
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访问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会谈
北京故宫博物院代表团回访台北故宫时双方工作人员合影
逢的温暖。非常感谢郑院长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同仁们如此热情的接待。我们这次来访,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开启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小的方面讲,有两个具体目的:一是就台北故宫博物院拟于10月举行的‘雍正大展’向北京故宫博物院商借有关藏品,二是顺访上海博物院,了解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可能性。”
郑欣淼院长当即表态:“我们对周院长的提议抱积极的态度,不只是文物到台北故宫展出,还建议以两岸故宫的名义合作办展。”
周院长予以积极回应:“我们十分愿意与贵院合作办展,一起策划,一起确定展出文物,一起研讨展呈方式。”
接着,双方会谈人员讨论出借的具体文物,最后确定北京故宫博物院借给台北故宫博物院29件雍正时期的艺术品,包括雍正画像和印章等。
双方还就两岸故宫的中、长期合作交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成了初步的意向。
台北故宫博物院希望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加他们举行的南宋展,并希望2011年两岸能举行一个联展。
北京则提出合作举行元代大展、《三希堂法帖》展、《清明上河图》展等,让失散多年的三希堂法帖等珍贵文物能再次相聚。
双方还就文物研究、文物修复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探讨,达成了初步意向。
台北故宫来访人员对合作意向十分满意,尤其是商借文物确定后,周功鑫院长高兴地说:“有了这些文物,我们的展览就会丰富得多、好看得多,期待两岸文物在台北聚首,并在今后进一步扩大合作。我认为,合作对于两个博物院来说是双赢的机会,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专长是文物科学分析和展示,而北京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钟表收藏经验,我们只有很少数的钟表,但我们不敢去接触它们,因为缺乏相关的技能。”
郑欣淼院长在会谈结束时的讲话中感谢周院长率团来访,肯定这次来访开启了两岸故宫合作交流之先河,并愉快地接受周院长之邀,尽快实现回访。他最后表示:“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两岸故宫一直没有正式的交往,但是因为两岸故宫的文物藏品来源一样,而且互补性很强,有的东西,譬如一套书,他们有一部分,我们也有一部分,藏品有这么一个历史渊源,事实上来往是割不断的。我们一直期待‘两岸故宫’合作办展览,台北的能过来,我们的能过去。一些法律问题和具体问题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郑欣淼
郑欣淼(1947—),陕西澄城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故宫学”专家。历任中共陕西省委研究室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组组长,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务,2002年出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2000年以来,着力于文物、博物馆研究,2003年首倡“故宫学”。先后出版著作14部,2003年以来发表论文、散文等200余篇。
如果说,周功鑫院长的来访是两岸故宫的“破冰之旅”,那么,郑欣淼院长的回访则是“升温之旅”。
半个月后,郑欣淼院长率团访问台湾。
台湾媒体对两岸故宫院长互访给予高度评价。有媒体载文称:
周功鑫与郑欣淼,一人占有“三金”,一人占有“三水”。金与水本不相容,而两位院长在“金木水火土”五行占其二,各为其重,各为其和,必将带来两岸故宫文化交流合作之丰硕成果。
媒体的预言很快成为现实。
郑欣淼在台访问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周功鑫院长访问大陆时达成的合作协议基础上,进一步达成务实合作的八点共识,包括人员互访、图书交换、影像授权、展览交流机制、资讯与教育交流机制、学术研讨机制、网站互联等。
“八点共识”打开了两岸故宫交流的崭新局面。郑院长访台结束后回到大陆,迅速兑现承诺,着手甄选赴台参展文物。
此项工作由两岸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精选文物37件,其中包括:雍正皇帝朝服像、雍正行乐图、雍正耕织图、雍正使用的器具、马鞍、弓箭等生活用具等。文物中最为重要的当数雍正御制“为君难”玺,雍正皇帝经常钤用此玺,是雍正帝对身为帝王心声的直接体现。
雍正皇帝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诸多民间史籍将雍正皇帝塑造成一位严酷残忍的君主,流传了诸多关于他登基皇位、打击皇兄、被刺身亡等轶事。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雍正皇帝的正确认识。为了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一个真实的雍正,这次北京故宫博物院精心挑选了雍正一朝包含绘画、书法、档案、古籍、玺印、瓷器、珍玩等各类艺术珍品共246件。意在通过这些具有典雅和人文气息的艺术品,解读历史上真实的雍正皇帝是怎样的一位君主。
9月22日,赴台“探亲”的这批文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装箱。在启运仪式上,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颇为动情。他说:“两岸谈到‘装箱启运’这个词,都会引起对悲欢离合、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都保存着当年文物南迁装箱启运的那批一模一样的木箱子。时过境迁,今天,我们两岸故宫博物院人一起装箱启运,是赶赴一场久违的约会。”
这些文物到达台湾后,台北故宫博物院根据两地展品,组织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进行策展和布展。
展览分“雍正皇帝的一生”与“雍正朝的文化与艺术”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雍正皇帝的一生。分别设立胤禛其人、与皇父关系、与弘历关系、君臣关系、治理天下、宫廷生活、宗教信仰、传位宾天等八个单元。展出史书档案、书画器物等珍贵文物,铺陈解读雍正其人、其事、其政及其高品位的宫廷生活。以文物细说雍正皇帝的故事,厘清历史与传说,为观众解惑,也保留了诠释空间。雍正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君王,他留下了洋洋洒洒不下数十万言的手书朱批,这空前绝后的帝业,为他赢得最勤政的皇帝之历史评价;他授意创作的各式《胤禛行乐图》,至今扑朔迷离,让人弄不清何者是真实生活,何者是虚拟境界;他亲自监制的雍正款用器,丰富而多元,充分显示出他极高的艺术品位。
第二部分,雍正朝的文化与艺术。分别设立皇家出版、皇家用器和宫廷书画三单元。雍正皇帝十分重视汉文化的儒家正统思想,提倡教化倡导,赓续文化。为了保存历代典籍,传承文化,在他任内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为了彰显正统,他晚年完成易代修史的任务;他亲自删定《钦定执中成宪》与《朱批谕旨》,御制《朋党论》与编纂《圣谕广训》,目的在宣扬纲纪伦常与教化臣民。在艺术创作上,他追求文雅精细,有高妙而独特的艺术品位。雍正朝的皇家用器,包含瓷器、珐琅、玛瑙、漆器及松花石砚等,均在内廷恭造的式样规范下创造出来,因此不论是纹饰、器形和技法,都呈现出皇帝品位与雍正时期的艺术风格。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
10月7日,位于台北市外双溪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备受瞩目。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正在此闪亮登场。
参与展出的机构除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外,还有上海博物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民间收藏。
一进大展场地,一幅等身的雍正像迎面而立,仿佛要对每位来者开口话当年。
雍正皇帝画像借自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之匹配的清朝郎世宁《百骏图》则收藏在台北。
北京运来的十二美人图,按真人比例画成,秀丽典雅,美人已逝,而画
中背景陈设的古董,只能在台北看到。
雍正书法、朱批,木雕嵌珐琅片“戒急用忍”挂屏、康熙传位雍正的遗诏、雍正时期的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局部,以及雍正吟阁图、雍正耕织图……
看到这些展品“出处”分别写着“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字样,人们既为它们今日穿越时空会集一堂而欣慰,又为天各一方而感慨唏嘘。
郑欣淼回访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开幕酒会上幽默地说,两岸故宫博物院相隔60年后重聚首,不能不感谢“这个老头(雍正)”。他还指出,对雍正,历史评价从来就是毁誉参半,野史传奇很多,但他却是最关切台湾的清朝皇帝之一。他曾多次面谕,治台应以“和衷”为本,他视台湾为海疆重地,他让垦荒的大陆民众携眷过台,使宝岛人丁兴旺。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明珠说:“雍正留存后世的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他在位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多在夜间,有的批语达1000多字。由雍正授意创作的《行乐图》,至今扑朔迷离,更引来人们的好奇与关注。当然,这次让人们好奇与关注的,不光是历史的遗物,更有追溯与展望。”
是的,一个甲子的政治风云,改变不了同根亦同源的文脉。两岸故宫藏品首次合璧展出,不仅是珍贵文物的重新聚首,更是两岸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深情拥抱。
而大陆的民众还有更多期待。一对正从天津来台旅游的黄姓夫妇说,他们非常希望这样的大展也有机会在大陆的城市举办。
可惜,由于现存法律、政策等方面原因,这样的期望,短时间内恐难成行。
尽管如此,坚冰已破,未来可期。正像郑欣淼说的那样,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一定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的期待,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