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奇旅(故宫三部曲)第一章

查看目录    直达底部

  第一章 几度沧桑北京故宫获重生 时空轮回历史遗址展新颜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举行了入城仪式。马衡和故宫博物院的职工置身于夹道欢迎解放军的群众队伍中,满怀喜悦地迎来北平解放。
 
  在北京,当时最大的文化设施和场所无疑是故宫博物院。从故宫建成到全国解放,已有530年的历史,从故宫博物院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走过了近25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故宫博物院终于真正回归于人民。然而,此时的故宫博物院破旧不堪,伤痕累累。
 
  北平,北京旧称,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
 
  1949年1月,北平从“山雨欲来风满楼”中转危为安,实现“安宁平定”。
 
  踞守北平的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于1月20日被迫接受和平条件,20万军队投降并撤出北平。
 
  1月31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接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不仅使国民党在北方战场上的军事优势和政治优势彻底失去,而且使北平悠久的城市建筑和文物古迹得以完美保存。
 
  上午10时,解放军部队从永定门进入,沿着永定门大街和前门大街,浩浩荡荡、威武雄壮地前进。北平全城一片欢腾,市民以各种方式欢迎解放军入城,热烈庆祝北平和平解放。
 
  马衡和故宫博物院的职工更是欢天喜地,个个心花怒放,庆幸紫禁城得以保全。他们置身于夹道欢迎解放军的群众队伍中,满怀喜悦地迎接解放军入城。
 
  随后,故宫博物院全体职工以极大热情参加了北平解放后的一系列活动。
 
  2月19日上午,故宫接管大会在保和殿召开。
 
  北平市军管会文物部部长尹达、副部长王冶秋奉命前来接管故宫博物院。
 
  一大早,故宫博物院的全体职工就到了会场,怀着期待而忐忑的心情等待上级的指示精神。
 
  10时整,会议准时开始。
 
  马衡主持会议并首先讲话,他语气平和,却又难掩内心的激动:“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已躲过多次劫难,如今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故宫博物院将掀开新的一页。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故宫接管大会,
 
  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进入北平
 
  从此,故宫将得到人民解放军的直接管理和有效保护,我与院里的全体同仁表示衷心拥护。”
 
  尹达部长接着讲话,阐述了人民解放军的文化教育政策:“人民解放军与旧式军队和国民党反动派完全不同,保护城市、保护人民、保护文物。这次我们奉命前来接管,不是接收,而是管护。现在北平情况复杂,隐患颇多,我们要全力保护好故宫和故宫文物的安全,让故宫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这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的政策。希望故宫的同仁们,消除多种疑虑,投身新的工作,对人民负责,对故宫负责,切实保护好故宫的千秋文物,建设新故宫,建设新社会。”
 
  最后,尹部长正式宣布仍由马衡担任院长,全体员工均原职原薪。
 
  听到这一决定,会场上响起热烈掌声。全体参会人员的心情犹如一盏点燃的灯,顿时亮堂起来,终于盼到了光明。
 
  高茂宽也热烈地鼓着掌,而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何等的复杂啊!他为新生的故宫而高兴,而同时心中更加牵挂赴台的妻子周若思。
 
  他与周若思一起在北大历史系学习,一起到故宫实习,又一起参与故宫文物南迁。正是在南迁之路上,他俩碰擦出爱情火花,结成终身伴侣。可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光明来临之际,他跟随马衡院长留守在北京故宫,而周若思与庄尚严等故宫同仁,与部分故宫文物一起,去了台湾,从此杳无音讯。
 
  会议结束后,高茂宽离开会场,独自向办公室走去。
 
  马衡也回办公室,正好遇见高茂宽,就把他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关切地问:“最近是不是很忙啊?”
 
  高茂宽连忙答道:“忙是忙些,但总不能与院长比,大家都见您忙个不停。”
 
  “是啊,”马衡让高茂宽与自己一起坐在沙发上,“正因为太忙,所以也没顾得上找你聊聊。”
 
  高茂宽说:“我也一直想找院长聊聊,但看您忙,也就没好意思打扰您。今天上级宣布您继续担任院长,大家打心眼里高兴,首先要祝贺您!”
 
  马衡笑道:“这有什么好祝贺的呀,不过,我们的确都很高兴,故宫终于有希望了!”
 
  “是啊,是啊,”高茂宽心头一热,眼泪夺眶而出,声音颤抖起来,“我们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马衡有些愕然,但很快反应过来,连忙问道:“茂宽,你又想着若思了吧?”
 
  茂宽喃喃道:“若思他们一去杳无音讯。不然,一起见证今天这一时刻,该多好啊。”
 
  马衡内疚道:“这都怪我,如果当初不是我硬要若思上船去做庄尚严他们的工作,她也不会去台湾了。”
 
  “这怎能怪您呢?”高茂宽说,“听徐森玉院长说,他看到若思刚上船,船员就起锚了,当若思带着庄尚严他们回到甲板上时,船已离岸了。只见他们向岸上的人呼唤着、哭喊着,再也上不了岸了。”
 
  说到庄尚严,马衡心里又来气了:“尚严太不应该了,我几次打电话给他,命令他们不许赴台,可他们不听,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才让你打电话给若思,叫她上船做最后的努力,结果就弄成这个样子。现在我也是既后悔又担心。”
 
  “马院长,您也不要再自责了。”高茂宽反过来安慰道,“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了。再说,当初情况复杂,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是啊,”马衡点起香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但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茂宽,但愿他们到了台湾,人和文物都能安然无恙。”
 
  高茂宽心情有所平静,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也是这样。”
 
  马衡说:“我是不信天命的,但在这件事情上也只能听天由命了。总说文物有灵,也许若思他们会得到保佑。我们这里,只能努力把故宫的事情办好,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可以大干一番。”
 
  高茂宽顿时振奋起来:“马院长,我真想跟着您大干一番事业!”
 
  “现在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马衡的心情又沉重起来,“我们参加南迁的人马,天各一方,人处四地。庄尚严、那志良一帮人去了台湾,欧阳道达留在南京,徐森玉现在上海,他们都是故宫顶梁柱。如今,参加南迁的人回到北京的,就剩我们俩,虽然原来留守故宫的人许多也能派上用场,但要恢复故宫的状况,最缺的就是人手。”
 
  高茂宽站立起来:“马院长,我一定振作起来,像当年南迁时一样,为马院长服务,为故宫效力!”
 
  马衡也站了起来,拍着高茂宽肩膀说:“好好干吧,新中国正式成立后,我们就有奔头啦!”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大地欢声雷动,广场礼炮齐鸣。
 
  马衡等故宫人应邀站在观礼台上,亲历着新中国的诞生。
 
  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此时此刻,故宫人格外快慰。
 
  “时间开始了。”
 
  这是著名诗人胡风在新中国宣告成立后写的长诗的标题。当历史的华章掀开崭新一页的时候,艺术家的激情和灵感被激发起来,他用欢快澎湃的诗行礼赞了新中国的诞生,记录了中国人在新生后的感受:
 
  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吧/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今天/在你新生的这神圣的时间/全地球都在向你敬礼/全宇宙都在向你祝贺/……
 
  人们激动着、兴奋着、憧憬着。为新生而激动,为希望而兴奋,为未来而憧憬。
 
  然而,激动和兴奋之余,人们面对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世界:多年战乱导致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物价飞涨,灾荒四起;国家一穷二白,人民一贫如洗;社会混乱,环境凋敝……
 
  当时,西方有些媒体幸灾乐祸,甚至断言,共产党政府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中国将永远陷入天下大乱。
 
  毛泽东却胸有成竹地说:“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奇迹居然就这样发生了:
 
  新中国成立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一举扭转了旧政府留下的经济乱局,国内市场恢复平稳,困扰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得到扼制,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出现了转机,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与勇气投身到火热的经济建设之中。
 
  之后三年,中国经济发生了更大变化:
 
  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钢铁产量是1949年的8.5倍,煤炭、棉花、棉布等轻工业产品的产量是1949年的2倍;农民平均每户的实际收入比1949年增加30%以上;城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加70%;国营工矿企业中实行了劳动保险制度,公务人员中实行了公费医疗制度……
 
  1952年10月1日,整齐的国庆游行队伍经过天安门。人们兴奋地举起各种图表、模型和字标,用醒目的文字和数字展示着一项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成果。
 
  在恢复经济建设的同时,党和政府着手进行新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如妓院、吸毒、黑帮等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有所改善的同时,也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曾指出:“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已经掌握在人民自己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荡涤反动政府留下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
 
  这是预言,但预言很快变成了现实。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建设新国家,必须大力建设新政治、新经济,同时也要建设新文化。
 
  解放后的中国,政治建设有破有立,经济建设如火如荼,文化建设也在悄悄推进。
 
  在北京,当时最大的文化设施和场所无疑是故宫博物院。
 
  从故宫建成到全国解放,已有530年的历史,从故宫博物院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走过了近25年的风雨历程。如今,故宫博物院终于真正回归于人民。
 
  然而,此时的故宫博物院破旧不堪,伤痕累累。尽管皇宫建筑物依旧巍然屹立,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与十多年的战乱,在它身上刻下了累累伤痕。在紫禁城7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一些偏僻场所,尤其是西部内务府一带与东部上驷院空旷地带,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一片狼藉苍凉景象。
 
  整治脏乱、改善环境,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当务之急。
 
  马衡院长几次召集院务会议,专题研究内部整治清理工作。他说:“我既是老院长,又是新院长。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这第一把火就是整治好环境,建设新故宫。”会上,马衡提议成立整治清理小组,由高茂宽具体负责。
 
  说干就干。高茂宽带领故宫博物院全体职工,开始了一场环境整治的战斗。
 
  整治清理工作先从内金水河开始。
 
  金水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为外金水河,流经故宫内太和门前的为内金水河。内外金水河的作用是供宫廷用水、消防、排水
 
  故宫内金水河
 
  故宫外金水河
 
  和防护城垣,所谓“金城汤池,深沟高垒”。
 
  金水河两岸均由巨型石条砌成,岸上筑有矮墙。河水依稀映照着紫禁城的亭台楼阁。
 
  内金水河是紫禁城内唯一的一条水道,河水从紫禁城西北角流入,经紫禁城内西侧、午门以内,从文华殿东南流出紫禁城,总长2100多米。
 
  由于长年没有清理,内金水河的水质污浊不清,“金水变臭水”,沿河泊岸及河墙颓坏,淤积现象十分严重。
 
  整治清理工作侧重疏浚壅塞的河段,工作量与难度都很大。高茂宽组织院内职工,又请了社会上的工程队,主要靠人工作业,先后挖掘淤泥5000多立方米。淤泥除掉后,接着又陆续修缮局部破损的泊岸,并进行加固。经过清理和维修,内金水河终于水流无阻、清澈见底了,久违的鱼群又回来了。
 
  在河道清理的同时,还对西金水河岸、神武门内两侧红墙以北地段进行了绿化。由于采用大树移植,不出一年,这里便垂柳依依,青松挺立,给古老的故宫带来了些许生机。
 
  看着大有改观的故宫外部环境,马衡院长颇为满意,但他感到,整治环境固然必要,而故宫内部的整治更为迫切。博物院给人们提供的服务,除了参观故宫,更主要的是鉴赏文物。于是,在外部环境整治告一段落后,故宫内部的文物整理和清点工作便全面展开。
 
  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也是当时文物藏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院之一。欲问故宫究竟有多少文物,真是谁也说不清楚。自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曾进行过多次文物清点、清查与整理工作,但由于故宫是一座巨大的文物宝库,无处不藏、无物非宝,数量庞大,品种繁多,清点、清查工作难度之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故而,故宫的每次清点清查,要么冰山一角,要么断断续续,从来没有彻底过。
 
  马衡院长下决心摸清家底,亲自指挥大规模的清查整理工作。专门成立了以专家为主体的百余人的清理工作组,详细研究制定了清查整理的具体方案,明确了清理的范围、对象、办法和步骤。
 
  先是进行辨识工作,分清文物与非文物、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然后,进行分类分级建账,按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将文物划分为一、二、三级。最后进行造册、编目、照相、制档,并对珍贵文物实行专门存放和特别保护。
 
  清查整理工作不仅初步弄清了故宫文物的总量,首次建立了院内文物的总台账,而且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首次发现了许多原先不曾清点过的珍贵文物。
 
  宋·赵佶《听琴图》(局部)
 
  如宋赵佶《听琴图》。这是一幅北宋的名画,堪称“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画面上,三人共处松荫之下,一人焚香抚琴,红袍、青袍端坐左右,一名童子站立在后。此中人物形神兼备,画中景色极具情趣,似乎可以从人物神态、松风竹韵及袅袅轻烟中听到悠扬的琴声。画面上方,有蔡京所题七言绝句一首:“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此画淹没在众多书画之中,从未发现,更无登记,在这次清查中被发现。至于此画的作者是否为赵佶本人,尚无定论,但不管如何,此画的确是上乘之作。
 
  又如宋定窑划花洗。原本存放在普通的瓷器中,在清查中,专家发现这是宋代定窑的一件经典作品。通体施白釉,洁白如玉般匀净。盘心刻有莲纹,花叶婉转,摇曳生姿,独具风韵,高贵典雅。尤可赞叹的是,花叶以复线增强立体感,其枝叶细节处刀工流露,与纸墨线条之细微精妙相比,毫不逊色,具有极为质朴的艺术感染力。
 
  宋·定窑划花洗
 
  再如商代三羊尊。这件宝物原来一直认为是赝品而堆放在库房角落里不被重视。在清点整理中,专家经反复察看与论证,最终为其正名,定为一级精品。此尊为大口广肩型,肩部等距离地饰有三只高浮雕卷角羊头,间以目形纹饰。尊唇外折,颈部匀称分布三道凸弦纹。腹部肥硕,纹饰华丽,其间三组兽面纹,突出兽的眼睛,颇为夸张,给人以肃穆庄严的感觉。较高的圈足上有两条凸弦纹、三个等分圆形孔,圈足下饰有六组兽面纹,其图案布局匀称,众多而不觉繁缛,华丽而不失庄重。制作工艺独特,经
 
  过两次铸造而成,属商代晚期器物,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上下,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佳作之一。
 
  除上述精品之外,在清点整理中还发现了宋赵佶《锦鸡芙蓉图》《抚琴游骑图》、宋汝窑圆洗、宋哥窑葵瓣盘、宋龙泉窑青釉弦纹炉、唐卢愣伽六尊者像册、明朱瞻基山水人物大折扇、战国蟠螭纹龙盘、商父乙鼎、宣德青花园林仕女高足碗、清白金“监国摄政王宝”方印、象牙席等1200余件文物珍品。
 
  这些文物如不被整理发现,极有可能明珠暗投,命运难测。
 
  商·三羊尊
 
  南迁文物“北返”
 
  这段时间,故宫博物院真可谓时来运转,喜事连连。
 
  先是《中秋帖》和《伯远帖》在香港现世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派马衡、王冶秋、徐森玉赴香港,在确定“二希”为真迹无疑后,用50万港币购得。1951年11月5日,离宫之后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远帖》终于回到新中国,回到北京,回到故宫。
 
  与此同时,留在南京的万余箱文物也开始“北返”。
 
  初秋时节,北京的天空湛碧云淡,清亮明洁。北京火车站彩旗招展、锣鼓喧天。
 
  一辆崭新的列车,承载着故宫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承载着胜利喜悦,缓缓驶进站台……
 
  想当年,故宫文物在危难之际运出北京,是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忧患啊!而如今,又是何等的庆幸、何等的欣慰啊!
 
  故宫博物院在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看着这些回归故宫的文物,马衡院长如见故人,感慨万分,当年南迁时争论、搬运、艰辛、危险以及许许多多的人与事,像一幕幕电影镜头在脑海里一一闪现,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甜酸苦辣交织在一起,他对在场的人说道:“当时为了抗战,把古物南迁,这个措施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故宫南迁文物陆续回到北京,这是何等的幸事啊!遗憾的是故宫文物没有全部北返,没能实现‘完璧归赵’,一部分被运到台湾,一部分还留在南京,如若长此以往,故宫藏品分居多地,那真是可叹的事!”
 
  马院长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百感交集,欣喜中留有遗憾,遗憾中带着欣慰,但大家更多的还是喜悦。
 
  更为可喜的是,从新中国诞生之日起,党与政府就对故宫博物院文物征集收藏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多方支持,通过政府划拨、文物收购、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使众多文物回流或交与故宫博物院收藏和保管。
 
  文化部曾专门发出通知,各地发现故宫文物,无论判决没收或已由当地政府收回,均应及时送缴中央,拨还故宫博物院统一集中保管。
 
  此后,各政府部门和各地博物馆共收集了16万件套珍贵文物调拨到故宫博物院。有许多是原清宫旧藏后流失出去的。其中就有与溥仪有关的两批故宫文物。
 
  一批是当年溥仪抵押给盐业银行的玉器、瓷器、珐琅器、金册、金印、金编钟等,由国家文化局拨交给了故宫博物院。
 
  另一批是溥仪交出的物品。溥仪在被关押期间交出的珠宝、文物等物品,一直存放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听候处理。溥仪被特赦释放后,经周恩来总理批示,这批物品从抚顺运抵北京,经专家组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清点鉴定,选择其中的245件划归故宫博物院保管。这些文物珍宝,绝大多数是溥仪留居紫禁城内廷期间,以赏赐名义携出宫外,存于天津,后又占为己有。许多物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如金镶猫眼石坠、六朝小御璧、汉玉饰、青白玉龙纹佩、三联黄玛瑙闲章、全号饰表盒、白金镶钻石戒指、碧玺十八子手串、金钻祖母绿宝石领针等。
 
  这些宫中宝物在失散漂流多年之后,终于物归原主,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但是,故宫文物浩如烟海,流失之多触目惊心。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故宫文物流失在外,即使发现了,也不是完全可以靠国家行政命令进行收回的,而只能用钱去购买。
 
  20世纪50年代的故宫全景图
 
  建国之初,国家财政十分窘迫,但中央财政还是勒紧裤腰带,挤出资金,不惜投资收购珍贵文物。除了用重金从香港赎回“三希堂”帖中的《伯远帖》《中秋帖》外,同时还从香港巨资收回了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徽宗《祥龙石图》、马远《踏歌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任仁发《张果老见明皇图》等。如果当时不将这些珍贵书画收归故宫,也许都将流失海外,再要收回那是难上加难,甚至永无可能。
 
  经过多年的清查、整理和征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数量增加,种类齐全,成为世界博物馆中藏品最多最好的博物馆之一。
 
  如果说,文物是故宫博物院的灵魂,那么,故宫的建筑则是文物的“家”。
 
  在马衡院长的眼里和心里,故宫的建筑不仅是文物的“家”,而且本身就是文物,所以,在他的倡导下,故宫博物院在整治环境、清点整理文物的同时,着手进行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工作。马衡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单士元和高茂宽。
 
  故宫的前身是紫禁城,明朝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建成。紫禁城的房屋简直难以数清,约近万间,至于具体的数目,有人说是9999间,而有人说9999间半,理由是天上的宫殿有10000间,为了效仿天上的宫殿又表示敬畏,所以减去半间,造了9999间半。
 
  那么,故宫房屋到底有多少?据实地测量是8600余间,当然,这也不可能说是准确的定论。
 
  紫禁城是三重城墙包围之下的“城中之城”,外观整齐严肃,左右对称,虽然起伏重叠,但格局十分规整,一派森严、气派、高贵的景象。
 
  如此宏伟华贵的建筑,如此巨大繁复的工程,由谁设计?由谁主持施工?至今仍是一个谜团。过去的一般说法是明代蒯祥所设计。他是当时一位杰出的匠师,人称蒯鲁班。但也有人认为,故宫真正的设计人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而蒯祥则是在永乐十五年随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才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此时紫禁城已进入大规模的施工高潮。在此之前,蔡信已在这里主持规划、设计和建造十余年了。
 
  紫禁城建成后,经历过多次火灾,进行过三次大的重建,一次是在大明正统朝,一次是在大明嘉靖朝,还有一次是在大明万历至天启朝时期。
 
  清朝对明朝紫禁城建筑没有进行过大的改建,只是有小的修建和改造。特别是自1840年后的100余年间,因战乱等原因,从未对紫禁城内的建筑进行过大的维修。
 
  这座中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成为凝固的艺术、不朽的作品。然而,如此不朽的建筑,也经不住时间风雨的侵蚀,逐渐衰旧甚至破落,许多建筑年久失修,完全失去了当年的风貌,有的已损坏严重,无法使用。
 
  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古建筑普查、勘测工作,摸清基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着重保护、重点修缮”的原则方针,制定了故宫古建筑修缮的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
 
  在资金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单士元和高茂宽带领大家开源节流、精打细算,把有限的钱用在建设上,先后完成了古建筑维修、保养、修缮工程近百项,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给故宫留下的残破荒凉景象,使故宫“旧貌换新颜”,又一次展现出紫禁城的雄风,以崭新宏伟壮丽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文物的清点整理和古建筑的修缮保护,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物的陈列展览。这是故宫博物院最重要的功能,也是人们对故宫博物院的热切企盼。
 
  马衡院长不仅是文物研究专家,而且对文物展览也很重视,且很在行。他经常召集专家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展览的论证和策划。他说:“有人总以为,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就是‘旧瓶装陈酒’,这就是特色和优势,而我不完全这样看。我认为,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亦可以‘旧瓶装新酒’,还可以‘新瓶装陈酒’,不必拘泥于一种思路、一种特色,展览既要有历史性,更要有时代性;既要有主题性,又要有观赏性。”
 
  建国初期故宫博物院参观券
 
  建国初期故宫博物院参观券
 
  在马衡院长的倡导、主持下,这一时期故宫博物院主办过“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乾隆时代装潢艺术陈列”“还京文物春节特展”“赴苏联中国艺术品展览会”“清代革命史料陈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等展览。其间,也主办了一些文物、艺术展览。后来又在统一筹划的基础上加强了宫廷原状和宫廷文物的陈列与展览,改变了旧体制时古董式的陈列方法,引进现代展陈理念与方式,按照历史分期和文物分类,做好常设展览和主题展览,有重点地办好宫廷史迹陈列和古代艺术珍品展览。
 
  宫廷史迹陈列展:力图再现紫禁城主要宫殿的本来面目,以明清两朝举行大典、处理政务及帝后生活居住的前三殿、后三宫、养心殿、西六宫等处作为陈展重点,尽量保持清代历朝的原貌,并体现其特色,让人们直观地体
 
  古物馆瓷器陈列
 
  同顺斋钟表陈列
 
  验到宫廷生活的一些方面。
 
  古代艺术陈列展:以历代艺术品为主体,主要展出陶瓷、书画、青铜器等,展陈方式为分类、系统,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观赏性,既可为专业人员提供研究服务,也可为文物爱好者提供欣赏便利,当时颇受欢迎与好评。
 
  这两大陈列展在以后又进行了不断的充实与完善。宫廷史迹陈列方面,除了开放前三殿、后三宫、养心殿、西六宫等,又先后开辟了重华宫和养心殿后部的体顺堂、慈喜堂等进行宫廷史迹陈列,并把固定陈列与临时性专题展览相结合,增强其展览的丰富性和新鲜感。古代艺术陈展方面,在建立历代“艺术馆”和“珍宝馆”的基础上,又先后建立了“雕塑馆”“织绣馆”“明清工艺馆”“钟表陈列室”等专题馆,极大地扩大了展陈的规模与内容,并在馆内外举办一系列主题性展览,吸引了全国大批观众前来参观,成为当时的文化盛事。
 
  解放初期,古老的故宫获得了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回归社会,回归人民,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阵地和精神家园。
 
  看到新生后的故宫面貌一新、欣欣向荣,一贯严肃、严谨的马衡,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欣然赋诗一首:
 
  风风雨雨紫禁城,故宫顶上旭日升。
 
  枯木逢春出新枝,千年国宝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