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奇旅(故宫三部曲)第十一章

查看目录    直达底部

  第十一章 李石曾紧锣密鼓筹办博物馆 袁世凯另有他图保全紫禁城 
 
  8月30日,北京大学,一片欢腾。在湖广会馆,北京大学师生及北京学界两千多人一早便在这里隆重集会,欢迎孙中山。沈兼士带着李宗侗、易叔本等学生活跃其中。当孙中山抵达会场时,全体师生起立鼓掌,掌声持续5分多钟。在热烈的气氛中,孙中山即兴发表演讲:
 
  “本次来京,适逢北京大学改制之际。今来我国之最高学府,并与师生精英和学界人士见面,实乃中山之荣幸。……”
 
  1912年5月3日,蔡元培以中华民国教育部名义呈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提议将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大学堂总监督改成大学校长,并请大总统任命原总监督兼文科学长严复署理北京大学校长。
 
  当天,经袁世凯批准并发布了临时大总统令,正式更名和任命。
 
  5月15日,更名后的北京大学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教育总长蔡元培、校长严复出席并讲话。李石曾也应邀参加。
 
  京师大学堂匾额
 
  8月30日,北京大学,一片欢腾。
 
  全校师生热切地盼望孙中山先生来校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孙中山是应袁世凯之邀来到北京的。
 
  自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孙中山一直在全国各省区视察,足迹踏遍半个中国,积极提倡实行民生主义,实行“平均地权”与发展实业。
 
  虽然孙中山主要致力于发展实业与建设铁路,但对政治并未完全放弃,也不可能完全放弃。就在这段时间,他积极支持宋教仁提议的将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合并,组建国民党。这次应邀来京的第二天,他就亲自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国民党成立大会,并被大会推举为国民党理事长。其后,他与袁世凯多次会谈劝说袁世凯加入国民党,但并未达到目的。除与袁世凯继续会谈外,孙中山便出席各种集会,发表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和建国方略。
 
  在湖广会馆,北京大学师生及北京学界两千多人一早便在这里隆重集会欢迎孙中山。沈兼士带着李宗侗、易叔本等学生活跃其中。当孙中山抵达会场时,全体师生起立鼓掌,掌声持续5分多钟。
 
  在热烈的气氛中,孙中山即兴发表演讲:
 
  “本次来京,适逢北京大学改制之际。今来我国之最高学府,并与师生精英和学界人士见面,实乃中山之荣幸。”
 
  “武昌起义至今,不足一年,而革命之浪潮迅即席卷全国,腐朽王朝被推翻千年封建帝制土崩瓦解,中华民国屹立于世界之东方。此次革命成功,多赖学界之力,更有北京师生和新型知识分子之功,中山为之钦佩不已,甚为感激!
 
  ……
 
  孙中山富有激情、充满智慧的演讲,让到会者为之振奋,掌声不绝。接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孙中山先生提问。
 
  李宗侗首先发言:“感谢孙先生对我们褒奖!请问孙先生,北京大学刚刚新生,你对北大有何期望?”
 
  孙中山激昂道:“民国初建,万事待举,尤以民生为急,无论平均地权发展实业,以及各种建设,尤赖全国学界合力进行,方能成功。学问为立国之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购来。北大乃我国最高之学府,正化腐朽为新生翻开崭新一页。希望顺应时代之潮流,研究高深之学理,弘扬本国之文化吸纳世界之新知,以服务于中华之民生,贡献于世界之文明。”
 
  热烈掌声后,易叔本高高举手,站起来说:“孙先生对我们北大学生有何期许?”
 
  孙中山看了看在场的学生,然后笑答道:“大学学生,乃天之骄子。专制时代学生学成后,即辅助君主,欺辱平民,而民主共和时代之学生,将来为政治之工人,社会之公仆。故而应关注社会,专注学问。乃期为全国人民负责任,非为一己攘利权,立志创大业、做大事,用其学问为平民谋幸福,为国家图富强!”
 
  话音未落,掌声雷起,经久不衰,会场气氛更为热烈,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孙中山先生一一给予回答。
 
  北京大学第一次理科毕业师生合影
 
  演讲结束,蔡元培、李石曾陪同孙中山先生回下榻的饭店。一路上,蔡元培向孙中山汇报了“教育救国”“文化立国”的想法。孙中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幽默道:“先生提出的‘教育救国’‘文化立国’与我的‘实业报国’,可谓是‘三国鼎立’,如此,我中华民国则大有希望。”
 
  蔡元培接着介绍说:“石曾兄自临时政府迁北京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增强国民的民主意识和文化素质,从根本上打牢中华民国的文化根基。”
 
  “这的确非常重要。”孙中山问李石曾,“你有什么具体设想吗?”
 
  “有!”李石曾胸有成竹地说,“先生的实业报国,具体为兴修铁路,而我们的‘教育救国’和‘文化立国’也有三项具体计划。”
 
  孙中山纠正道:“我的实业报国也不是兴修铁路一项哦。实业范围很广,铁路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是这样。”李石曾说,“我们的计划其实也不仅仅是三项。现在先把这三项抓起来,一是把京师大学堂改造成北京大学,这一项已经做起来了。二是我们继续创办一些革命报纸,向广大民众更加广泛地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和先进文化。”
 
  “这非常重要,现在这样的报纸还很少。”孙中山肯定道。
 
  “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人在做了。”李石曾接着说,“第三件事,还只是一个设想,就是在北京办一个博物馆,就办在紫禁城的外三殿,让平民百姓进入皇宫禁地自由参观。”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好!好!”孙中山十分赞同,“我在国外考察时看到,许多国家的博物院就是把皇宫改造过来的。这个意义非同一般,不仅广受百姓欢迎,而且也是对旧王朝的极大冲击,同时对构建新社会又有重要的意义。”
 
  “可是,这件事,我与袁世凯说过几次,他都不置可否。”蔡元培说。
 
  孙中山问:“是否有成熟的方案?”
 
  “有。”蔡元培说,“我早已把石曾做的方案给了他,但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现在无法进展下去。”
 
  “因此,我们想请您亲自出面推动这件事情,只有这样,才够力量,才有希望。”李石曾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份材料交给孙中山,“这是我们做的计划里面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请中山先生指教。”
 
  “指教谈不上,不过我可以与袁世凯来商讨,推动这件事。”孙中山又说“在我看来,不仅紫禁城的外三殿要变成博物馆,还应尽快把溥仪这个小皇帝赶出内廷,把整个紫禁城都变成为博物馆。”
 
  “中山先生的话实在太鼓舞人心了!”李石曾欣喜地说,“佛教中有一个用语,叫做涅槃,翻译成中文就是不灭不生的意思。看来,这紫禁城也要涅槃了旧宫不灭,新馆不生。只有灭掉这旧皇宫,博物馆才能新生啊!”
 
  “说得好!说得好!”孙中山跷起大拇指,用诗一般的语言朗声道:
 
  涅槃吧!
 
  涅槃!
 
  整个中国都在涅槃!
 
  旧中国已经灭亡,
 
  新生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
 
  在孙中山的多次敦促下,袁世凯不得不答应在紫禁城的外三殿筹设博物馆。
 
  李石曾得知这一消息后兴致勃勃,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博物馆的创建工作。他与沈兼士、李宗侗反复讨论筹建方案,又请当时的一些政界要人和文化名流帮助论证,并几次拜访时任北京政府都肃政使、审计院院长的庄蕴宽和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员陈垣等,虚心请教。吴瀛此时也随舅舅到了北京,在市政公所担任“坐办”,对紫禁城负有管理之责,又加之吴瀛本身出生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国学教育,对传统书画精通并多有研究,因此对李石曾将故宫改造为博物馆一事非常热心并亲自参与筹建。
 
  此时的外廷部分已被民国临时政府所接管。
 
  虽然李石曾从小就经常出入紫禁城,对那里了如指掌,但他还是多次带领有关人员到外三殿实地考察,边察看边拟订具体布展方案和参观线路。
 
  故宫博物院平面图
 
  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紫禁城的结构是模仿传说中的“天宫”构造的。古代天文学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28星宿,其中紫薇垣即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是人间的“正中”。“禁”则指皇室所居,尊严无比,严禁侵扰。
 
  明成祖从1406年开始建殿,历时14年,到1420年,动用十万工匠、百万兵役、耗银无数,终于建成了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为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面积共72万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在紫禁城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紫禁城开四门,坐北朝南,南门为午门,即正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紫禁城内有乾清门。以乾清门为界,南北纵向分为外廷和内廷。
 
  故宫外廷是国家大典和皇帝政务区,在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俗称“三大殿”。三大殿是宫城的核心,是皇帝、皇宫、皇权的象征,建在8米高的汉白玉砌成的“土”字形三层须弥座高台上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四面红墙环绕,四角各有崇楼,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具政治性、标志性、礼仪性的建筑,是皇帝举行大典礼仪的殿堂,每年“三大节”:正旦(春节)、万寿(皇帝生日)、冬至,其他如皇帝登基、大婚、立储、亲征等典礼都在此举行。因此,太和殿也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殿”。它坐落在中轴线上的核心位置,是中国最高体量最大、装饰最美、等级最尊的宫殿。采用重檐庑殿顶,屋脊上安坐着1个镇瓦兽,十样齐全,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殿内金砖铺地,七十二根大柱支撑殿顶,在大殿中央七层台阶的高台上,陈设着髹金漆云龙纹宝座,宝座后立着七扇雕有云龙纹的髹金漆大屏风。宝座上方的蟠龙衔珠藻井,巨龙盘卧,龙头下探,外罩以金漆,凝重典雅,金碧辉煌,更显出“金銮宝殿”的庄严华贵。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建极绥猷”四字匾额高悬其上,俯瞰着整个大殿,时刻提醒着皇帝要敬天爱民执政公允,永保四海太平,九州澄清。
 
  在太和殿与保和殿之间,有一座风格独特的殿堂,就是中和殿。中和殿高19米,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平面呈方形,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镏金宝顶,殿内悬挂乾隆御笔匾额“允执厥中”匾。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中和殿的殿名取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重大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达的大道,能够保持住中和,天地就能各安其位,万物就能适时生长。中和殿在太和殿与保和殿中间,借用这个典故,传达中和理念,体现中国传统思想“中”“和”的智慧和精华。
 
  三大殿庭院,起于太和门,兴于太和殿,收于保和殿。保和殿位于三大殿庭院的北端,如果说,太和殿是书法的起势,那么中和殿就是转笔,而保和殿是一个秀丽的收势。保和殿处处与太和门、太和殿相呼应,形成浑然天成之效。“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殿内高悬乾隆御笔“皇建有极”匾额。保和殿亦宫亦殿,曾经是清顺治帝和康熙帝的寝宫,也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举行殿试的场所。明清两代读书人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保和殿高中金榜、钦点翰林,从而入朝为官、实现理想。保和殿层层叠叠的白色丹陛,如同云彩,托起多少士人学子心中金碧辉煌的梦幻!
 
  紫禁城的外廷,除了三大殿,还有文华殿和武英殿。分别位于外廷的两侧,左文右武,东西对称,形制略同,如同鸟的两翼。文华殿位于外廷东侧,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其后为主敬殿。文华殿前的两厢为配殿,东为本仁殿,西为集义殿。文华殿东侧有一个院落,就是传心殿,里面供奉皇师(伏羲、神农、黄帝)、帝师(尧、舜)、王师(禹、汤、文、武),还有周公、孔子等。文华殿最早是为太子设计的,是皇帝经筵的殿堂,小皇帝在这里接受儒家经典教育,学习治国之道。这里可以说是紫禁城里的微型大学,皇帝学习、讲课、祭拜孔子、国家科举阅卷都在这里进行。明清两代皇帝,每逢春分、秋分,要在文华殿举办讲座。武英殿位于外廷西侧,与文华殿相对称,院前有内金水河流过,武英门前三座石桥,肃然而踞。武英殿前两厢为配殿,东为凝道殿,西为焕章殿。武英殿后为静思殿,东北为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明朝时,武英殿是便殿,皇帝在这里斋居、召见大臣或举行朝贺仪式。清朝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负责刊印装潢书籍之事,武英殿刻印的书籍,校勘精细,字体、刻工俱佳,并用特制的墨及洁白细腻的开化纸印刷,质地精美,因此被称为“殿本”,代表了中国最高图书印刷水准。历经康雍乾三朝,武英殿刻书达到极盛,成为中华各族传统文化收集、整理、校勘、编辑、出版的精华之地和历史见证。
 
  外廷东部还有存放着《四库全书》的文渊阁藏书楼、皇子居住的南三所和太医院等。外廷西部还有收藏历代帝后画像的南薰殿以及管理皇家事务的内务府等。
 
  午门
 
  太和门
 
  神武门北护城河
 
  太和殿御道
 
  太和殿宝座
 
  中和殿内部旧影
 
  保和殿
 
  交泰殿侧面
 
  交泰殿宝座
 
  察看了外廷的布局状况后,李石曾召集大家商讨具体方案。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保持原貌,开放让游客自由参观;在武英殿设陈列室,有选择地展出宫中收藏的先朝文物;其他地方暂不开放,妥善保管。
 
  很快,一份由李石曾主持、李宗侗执笔的《紫禁城博物馆实施计划书》出台了,并经蔡元培签批呈大总统袁世凯。
 
  坤宁宫
 
  袁世凯接到这份计划书,颇为不快。心想,我不过是口头应付一下孙中山而已,你们倒真的当回事,还搞得这么快,真他妈的一帮书呆子!紫禁城是什么地方?是皇宫,是天子住的地方,这能随便开放吗?万一以后又出了个真龙天子,让他住到哪里去?
 
  乾清宫宝座
 
  其实,袁世凯一直魂牵梦萦着紫禁城。当初通过优待条件把皇帝留下来,就是为了保全紫禁城。而紫禁城的精华要地在内廷。
 
  内廷史称“三宫六院”,是皇帝家庭生活的区域。分为东、中、西三路,殿、阁、楼、台、亭、斋、轩、馆,无不具备。
 
  “三宫”又称“后三宫”,是指故宫中轴线上皇帝居住的乾清宫、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以及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的交泰殿。
 
  迈过乾清门,就是乾清宫。乾清宫是后三宫之首,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此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乾清宫正殿宝座上方悬着由清朝顺治皇帝亲书的“正大光明”匾,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的“建储匣”。皇帝将自己选中的皇位继承人名书写两份,一份随身携带,一份封入匣子,放在“正大光明”匾额背后,等皇帝驾崩后,取出匣子,两份对照,拥戴新皇即位。“建储匣”的存在,为乾清宫增添了几分威严和神秘。
 
  坤宁宫在故宫内廷的最后面,面阔连廊九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清朝入关后,被改为萨满教祭神和节庆朝贺的地方。同时,坤宁宫也是皇帝大婚的新房,装饰考究华丽,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顽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五彩缤纷,鲜艳夺目。
 
  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矗立着交泰殿,它是中轴线上最年轻的宫殿,大约建于明代后期。在明代,皇帝寝宫为乾清宫,皇后为坤宁宫,交泰殿建在两宫之间,意味着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泰,阴阳合和。交泰殿外形与中和殿相同,体量略小,是座单檐四角攒尖、镀金圆宝顶的方形殿。殿中设有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四扇屏风,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殿顶内正中为八藻井。交泰殿东次间设铜壶滴漏,制造于乾隆十年,是中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漏壶,西次间设有一座自鸣钟,高约六米,制造于嘉庆三年,皇宫里的时间都以此为准,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座钟。清代,交泰殿是内廷的小礼堂,存放着象征皇权的二十五方宝玺,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至今,宝盒仍按原来的位置陈设在交泰殿。
 
  内廷的“六院”其实是十二院,后三宫东西两侧各有六宫,是明清皇帝的嫔妃们居住的地方。
 
  “东路六宫”即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景阳宫、永和宫和延禧宫;“西路六宫”为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称为“东六院”和“西六院”。这些宫殿基本上都是二进院一宫两院,每个院子有正殿、配殿、宫门,有些院子还附有游廊后殿。慈禧太后曾在储秀宫和长春宫居住过,慈禧在储秀宫居住时曾经大肆修缮过储秀宫,使它成为东西六宫最奢华的宫殿。
 
  后三宫东西两厢有存贮皇帝冠袍带履的端凝殿,放图书翰墨的懋勤殿皇子读书的上书房,翰林承值的南书房。东西两侧各有四门,东有日精门龙华门、景和门、基化门;西有月华门、凤彩门、隆福门、端则门,分别通向东六宫和西六宫。坤宁宫后方的御花园古木森森,山石雄秀,楼台亭阁林立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整个内廷布局严谨,寸砖寸瓦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此时,虽然清王朝被推翻,但在这“宫禁”小天地里保持着一个朝廷逊帝溥仪依旧保持尊号,传统的朝廷仪式保持如旧。这着实是个十分奇怪的现象。
 
  连接内廷的长街
 
  而更为奇怪的是,身为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还特别垂青这个小朝廷。
 
  1913年元旦,他竟派礼官朱启铃到皇宫拜见小皇帝溥仪,进献贺词,以大总统的名义给皇帝拜年。正月十四日,溥仪生日那天,袁世凯又派礼官恭贺如仪。三月十五日,又是隆裕太后的生日,袁世凯派秘书长梁士诒入宫祝寿,还呈国书,上面写着: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致书大清隆裕太后陛下。国务总理赵秉钧随后率全体国务官员入宫恭贺行礼。
 
  这样一来,紫禁城又恢复了皇宫的喧闹,一度销声匿迹的王公大臣们重新活跃起来,纷纷穿戴起蟒袍黄褂,红顶花翎,从骑簇拥的仪仗开道,与旧日景观无异。
 
  然而,热闹不到7天,隆裕太后突然去世,袁世凯表现出极度悲恸,流着泪亲自在自己的衣袖上缠上黑纱,并通令全国,降半旗志哀一天,全体文武官员服丧27天,并在太和殿举行了国民哀悼大会。袁世凯的这些举动,弄得一心要复辟帝制的逊帝小朝廷的遗老们兴奋不已,他们以为袁世凯在有意扶持小皇帝,而根本没想到袁世凯另有他图。
 
  袁世凯一方面竭力维持着小朝廷,另一方面在暗底里竭力遏制革命党,尤其是由革命党发展起来的国民党,成了议会第一大党,袁世凯极为不满,企图加以扼杀。
 
  1913年3月20日晚,国民党实际领袖宋教仁准备乘火车离开上海,黄兴、陈其美、于右任等人陪同前往上海北火车站。晚10点40分,当他们走到检票口时,突然有一凶徒向宋教仁开枪,宋教仁身中3弹,随后立即被送往附近的铁路医院抢救。刺客在混乱中逃逸。宋因被击中要害,抢救无效,于3月22日晨去世,享年31岁。
 
  宋教仁被刺的消息震惊全国,各方强烈要求彻查案件真相。
 
  随着案情的进展,宋教仁被刺真相很快露出水面,袁世凯大有嫌疑。对此,孙中山如梦初醒,认为非去袁不可,力主乘民气高涨之际兴师讨袁,并提出组织军队先发制人。
 
  李石曾更加看清了袁世凯的嘴脸,坚决拥护和支持孙中山的讨袁主张。他要求杨子江、周津生写文章,以《胆大妄为袁世凯》《讨伐祸首袁世凯》为题,揭露袁世凯的骗术,痛斥袁世凯为共和之乱首、国民之贼。他还几次找蔡元培表达自己的讨袁意见,但蔡元培受到国民党内稳健派观点的影响,试图调和袁世凯政府与革命党人的矛盾,并通过张謇与袁世凯谈判,谋求南北妥协避免战争。
 
  袁世凯一不做二不休,决意孤注一掷,以武力铲除南方革命党人的势力并公然宣称将“举兵征伐之”。
 
  面对袁世凯咄咄逼人之势,革命党内部实施武装对抗的意见逐渐占据上风,决定发动二次革命。
 
  袁世凯政府早就有所准备,对南方各省进行武力进攻,并实施政治经济双重压力,革命党人很快难以支撑,不久,二次革命便以失败而告终。
 
  二次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损失巨大,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
 
  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李石曾也被袁世凯政府列入通缉名单之中。他意识到,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遭受到严重挫折,必须寻求新的方式和道路来挽救中国。于是,他找蔡元培商量下步行动计划。
 
  有了血的教训,蔡元培也对袁世凯彻底失望了,毅然辞掉了教育总长的职务,重新思考着拯救中国的新途径。
 
  李石曾对蔡元培说:“现在北京已经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短期内无法开展任何工作,筹设博物馆更是无望。与其在这里东藏西躲,无所事事,不如先离开这里。”
 
  “可是,现在南方也在袁世凯严格控制下,革命党也只能转入地下活动了。蔡元培颇感茫然。
 
  “天无绝人之路。”李石曾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我准备再去法国。”
 
  “这也是一条路。”蔡元培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我们能否利用前不久成立的留法俭学会,帮助一批人到法国勤工俭学,一来让那些遭通缉的革命党人出国避难,二来可以继续在国外组织革命力量,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我与兄所见略同,这正是我的想法。”李石曾与蔡元培一拍即合。
 
  蔡元培则说:“当局正在到处通缉你,你应立即动身去法国,到那边做好接收留学生的相关准备工作。国内的事,我去找沈兼士他们一起来做。”
 
  “二次革命”
 
  李石曾接受蔡元培的意见,决定尽快离开北京,奔赴法国。临行前,他冒着危险,把京津同盟会成员召集起来,在义兴局开了一个秘密会议。
 
  李石曾告诉大家:“南方革命党在各省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以后,由革命党人控制的各省政权全部丧失,革命党人控制的军队亦瓦解,孙中山、黄兴等被迫逃亡海外。北京这里,包括国会也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共和革命到了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必须保存实力,寻求新的斗争方式。”
 
  沈兼士说:“北京大学已由袁世凯委任了新的校长,并派有便衣进行严密的控制,我们师生的行动已完全没了自由。”
 
  杨子江痛心疾首道:“袁世凯已经凶相毕露,对抓捕到的革命党人,多不经审讯就杀害。我听说,在北京国会中的国民党籍议员,袁世凯政府只要认为与南方革命党人有关系,就随意进行逮捕甚至杀害。”
 
  “就连一些进步人士也不放过。”周津生补充道,“二次革命被镇压后,袁世凯立即下令整顿全国报刊,逮捕杀害进步人士。我所在的《国风日报》,还有其他数十家报馆都被查封,一批新闻工作者先后被捕,有的已被残酷杀害。”
 
  听着大家的控诉,李石曾怒火中烧,问道:“现在形势如此严酷,你们有些什么打算?”
 
  沈兼士沉吟片刻道:“自二次革命失败后,革命组织被破坏,革命党人杀的杀,跑的跑,得不到任何指示,我们都只能在焦急中等待,也不知下步该怎么办。”
 
  “今天请大家来,就是商量下步的对策。”李石曾说,“前天,我与蔡元培先生商量了一下,他要我立即赴法国,筹办勤工俭学有关事宜。过几天我就准备动身。”
 
  “那我们怎么办?”周津生急切地问。
 
  李石曾说:“我想,你们留在国内也会很危险,要不跟我一起走。”
 
  “这不行。”沈兼士说,“现在出入北京控制很严,到处都是便衣,一起走肯定会引起怀疑,这样太危险了。”
 
  杨子江说:“危险也得走,总不能在这里等死吧!”
 
  “当然不能在这里等死。”沈兼士说,“我觉得,都走也不是个办法,还得有人留在国内进行工作。比如说我吧,学校里我就走不开,那么多进步学生总得有人在照顾、在组织吧?”
 
  李石曾觉得沈兼士的想法很对:“的确,我们不能都走,一来不安全,二来国内要有人坚持斗争。我提一个建议,你们看行不行?”
 
  大家点头,急等李石曾拿主意。
 
  李石曾说:“这样吧,我到法国去,也得有个助手,子江陪我先去。兼士走不开就留在学校,不光做好学生工作,筹备博物院的事也要看情势变化而尽快推进,必要时可以去找吴瀛,他现在担任京都市政都办公署坐办,利用这个身份可以做许多工作,还可以争取他舅舅庄蕴宽先生的支持帮助。津生宗侗也先留下,但目前千万不要有所动作,以免暴露。我到了那边后,再与你们联系,如一切顺利,你们可组织一批进步人士赴法国勤工俭学,等时机成熟,再回国进行新的革命。”
 
  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在无限的惆怅中依依惜别。